当前位置:青墨书院>女性小说>隆万盛世> 第913章 1002开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3章 1002开战(1 / 2)

北京贡院正堂里,包括主考、同考、提调、监试、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等官员齐聚于此,都想见证今科会试会员的出现。

当然,说是填榜,其实不过是填草榜。

填制草榜的时候,相关考官还要把糊名、誊录的考卷进行校对,对拟定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

这点,其实还是很残忍的,因为若是誊录官抄错,就算考生的答卷确实被录用,也会因此落榜。

当然,誊录并非一人进行,而是有三次核对才会被送到考官考房去,所以出错的概率也是非常小。

或者说,大明朝立国百年,还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失误。

“李多见,福建兴化府仙游县人,会试七十四名。”

由此,后世许多人认为其在总管漕运时有严重贪腐,其实并不意外。

“善贷慢走。”

后世对李三才褒贬不一,但很多还是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

贬出京城后,历任南京礼部郎中、山东佥事、河南参议、南京通政参议、大理少卿等职。

既然后世有记忆,说明这人多少应该是之后的一个风云人物。

不过就在魏广德弯腰准备上轿时,远处一个绿袍中书急匆匆赶来。

“此战我军伤亡太过惨烈,士卒民夫损失近六千人,张巡抚怕是预见边墙继续修下去,还不知道要死伤多少人,才会有此念头。”

和王希烈从贡院里出来,以前或许因为接触少的缘故,王希烈对这个比自己小得多的阁老是一百个看不上眼。

当然,清不清廉魏广德其实不在乎,因为他自己也算不得清廉。

注意到王希烈还在一旁,歉意的说了句,“朝中有事,善贷就先告辞了。”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不免多关注了这个李三才两眼。

所以现在,两人虽然关系没有好到称兄道弟,但总算能平心静气站在一起讨论事情了。

天启三年时,终于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未及上任即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李三才的争议,其实主要还是出于党派之争,褒扬李三才的自然就是明末大名鼎鼎又臭不可闻的东林党,而贬低他的,则是除东林以外的齐浙楚党等。

看着魏广德的大轿过来,王希烈并没有转身去自己的轿子,而是站在一边,等待他上轿先行。

会试结束,大家立马作鸟兽散,各自返家。

那中书舍人在魏广德耳边小声说道。

核对好的考卷,全部都按照顺序放好,因为最后还有一道正是填制黄榜的程序。

所以,他们的名字上了甲榜,也就意味着他们李鱼跃龙门从此就有了官身,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而会试榜单,就是简单的黄榜,不过正式名称是叫“甲榜”。

不过李三才的政治建树,其实也并非没有。

魏广德听了他的话,愣了愣,知道辽东肯定是发生大事儿,而且貌似不大好。

这一个月的接触下来,貌似也发现了魏广德的许多有点,那就是放权。

毕竟,刘台到了长甸,看到了那一战的战场,以及残留的密密麻麻的土堆。

好吧,王希烈观察了会试后期魏广德的作为,觉得至少不似当初那般认为的不堪,为人还是有可取之处。

魏广德听了微微一笑,随口就说道:‘或许人家父辈笃信道家,取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道七星八卦九宫十方之中选择的三才,倒未必是三分才气的意思。’

或许,不是这一世遇到的人,应该是上一世看到过这个名字吧。

“这是巡抚张学颜、御史刘台和总兵官李成梁的奏报。”

不管是殿试榜还是会试榜,都是用黄色榜纸,只不过殿试榜单是“金榜”,也是金榜题名这个成语的来历。

下面官员和门生古旧送的财物,他都是照单全收,即便是远在江南的,曾经都两袖清风的俞大猷都学坏了,每年的冰敬炭敬一样不少送到他府上。

不过,对于考生来说,会试榜单当然更加重要,因为殿试是不筛人的,进了会试榜就必然中殿试,只是排位高低的区别。

先前对话,王希烈只隐约听到辽东,所以现在他也好奇不已。

后来魏允贞因为议论朝廷、违背辅臣意思而遭到皇帝责备时,李三才抗旨为他申辩,结果被贬为东昌推官。

王希烈说道。

可见,李三才本质上就是标准的东林党人士,而且在党内影响力还颇大。

这其中的两榜,也就是乡试和会试的甲、乙榜。

限制考生自由,考官可没那么多限制,或者说大家为了避嫌,把有些可以行使的便利主动放弃了。

其实,就算他想插手,前提也得是兵部会听才行。

轿子到了宫门外,魏广德下轿,就急匆匆通过宫门前往内阁。

同时,他成为东林党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对抗万历皇帝后期矿监矿税上起到急先锋的作用。

快速浏览完张学颜奏报,魏广德又拿起刘台的奏疏,内容和张巡抚类似,只是更加精确。

之后熟悉了规则,这才逐渐接手。

见人急匆匆赶来,心里已经猜出八成是内阁那边有急事,所以才会算着时间派人过来。

魏广德没说话,副主考王希烈倒是品评起来人家的名字。

复核无误以后,再由王希烈亲自进行“填榜”。

两天时间,所有工作完成,往宫里送了一份榜单副本,正榜悬于北京贡院之外,供考生观看。

说到这里,魏广德又伸手拿起李成梁的奏报看了起来。

“子中兄,就此别过。”

“辽东攻略,是朝廷定下来的计划,为何张巡抚和刘御史此时都发文请求暂停。”

就算到了如今,京城的道观寺庙依旧香火鼎盛啊。”

魏广德听到喊声就站在轿前,等人走近后,也认出来人,是内阁行走的人,或者说是办事员。

魏广德只能这么想,他早就发觉,他的记忆力好主要这一世,上一世看到过的东西,记忆还是比较模糊,并没有如同某些穿越者那样,前世今生都记得清清楚楚。

不过毕竟他对王杲性格不熟悉,谁知道他会这么快就对明军发起突袭,而且还使用了计策。

实际上,李三才这个人在明末确实算风云人物,搅动朝堂之人。

“太祖崇佛,成祖信道,至于你我,看个人吧。”

没有国家和制度能够解决廉政问题,区别只在于你知不知道。

明朝官场的潜规则,大多还在一个可接受范围内,只要没有外力威胁的情况下,其实还是可以继续运转下去的。

“有机会进二甲,李三才,也不知到底有几分才气。”

万历二年考中进士,初授职户部主事,万历十一年时,升任户部郎中。

可以说,李三才家族很大可能就是漕运的获利集团中的一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