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八年,有朝臣想要引李三才入内阁,由此诽谤他的言论四起。
到此,魏广德第一次主持的会试算是结束。
到了内阁后,直接就被中书请到首辅值房。
“三甲的,大概也就是这些人了。”
王希烈说道。
可是,虽说朝廷准备在辽东用兵,可那也是在下半年的事儿,现在难道就开战了?
京里的大事儿,要打听太容易了。
他知道的才会抓在手里,不懂的就放权,他就在一边看着。
出来了,自然就可以联系好友问问,这段时间京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有一个考生信息出现,魏广德听了倒是微微一愣,感觉这个名字怎么觉得有点耳熟。
张居正这时候开口说道。
“看看就明白了,有点麻烦。”
简单说李三才这个人,就是能力上佳,但不清廉。
魏广德随口说道,不过很快意识到什么,又扭头看着王希烈说道:“说起来,子中兄倒是和我一样,对宗教并不怎么上心。”
“子不语怪力乱神,我可不知道信那些有什么好的。”
当时矿监税使中最横行的是陈增,深得万历皇帝的宠信,谁也不敢动他。
“通州,李三才”
前前后后,众人被关在贡院近一个月时间,也是憋得厉害了。
这时候,王希烈开口说道。
或许,后世人都向往忠诚正直,廉洁奉公的官场,认为吹嘘的所谓高薪养廉可以促成这样的风气,让官场为之焕然一新,但实际上这些不过是空想罢了。
于是,魏广德快速钻进自己轿子,吩咐轿夫马上抬他去宫门。
“李三才,顺天府通州人,会试七十三名。”
魏广德从贡院中出来的时候,府中大轿早就在贡院外等候。
如果魏广德知道这些,怕就会对他上心了。
草榜填制完成后,魏广德和王希烈又对排名前十的考生卷子亲自进行了检查。
另需要注意的是,李三才祖籍陕西临潼县任村里,侨居顺天府通州张家湾,可见其家庭还是很富裕的,否则也很难搬到京畿附近,还是在通州。
他也多少猜到出事儿了,而且是大事儿,于是赶紧钻进自己轿子,让轿夫马上抬他回家。
“何事?”
魏广德翻看了巡抚张学颜的奏报,随即双眉紧皱。
毕竟也是有迹可循的,黄榜都发出来了,自家老爷自然是要出来了。
魏广德轻轻摇头,感觉自己失误了。
现在他都懒得问辽东发生了什么事儿,不过也在思考着最坏的结果。
说起来,明朝皇帝任命会试考官都是很突然的。
东林党人极力为其辩护,从而形成党争。
规则内捞钱,魏广德自然没能力扭转这样的局势。
不过他费劲脑细胞也没想起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名字。
进入值房,魏广德都来不及寒暄几句,直接就问道。
万历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管漕运,巡抚凤阳各府,期间数次上疏陈明矿税之害,并裁抑矿税使。以治理淮河有功,加官至户部尚书。
万历三十九年,引退回家,万历四十三年,遭御史弹劾,被贬为平民。
另外,李三才拿得出手的政绩,怕也只有治理淮河了。
“这王杲动作倒是快准狠,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张居正起身,先让魏广德坐下,这才从书案上拿出三份奏疏交到他手里。
他是个不信神佛的人,自然对这些是看不惯的,这时候不免褒贬起来。
要知道,阁臣其实是没有管理尚书之权的。
至于王希烈,则是站在贡院外,目送魏广德轿子离开。
从最初魏广德进贡院,因为对会试规矩不甚熟悉,所以大多让王希烈在安排。
“呵呵,是极是极,说起来,那些年先帝笃信道家,百姓可不就纷纷效仿。
“魏阁老,魏阁老稍等。”
天启元年,朝廷因缺少人经略辽东,想要起用他,但因朝臣争论不休而搁置。
巡抚凤阳时,李三才就对辖区内经常泛滥的淮河进行了治理,据说效果也是很好。
“叔大兄,辽东发生了何事?”
会试榜单叫甲榜,而乡试榜单则是乙榜,殿试考生必经这两榜题名,故而进士也称为两榜进士。
“辽东?”
之前在贡院是不便打听,可不是不能。
朝中涉及军事方面,内阁一般都是魏广德做主,张居正会表达不同意见,但不会轻易插手。
随着又一个考生的信息出现,这边巡考等官员就开始核对朱卷和墨卷,对比填写的考号,那也是一丝不苟。
一旦选定就马上下旨,接旨后第一时间就会被传旨太监“押送”贡院,许多官员被带进去后,都来不及安排家中事务。
此时李三才巡抚凤阳、淮扬一带,正是陈增收税的区域,他用计除去了陈增的得力助手程守训,打击了陈增的嚣张气焰,“以折税监得民心”,为此赢得了许多朝臣支持。
魏广德洒然一笑,随即低声念道了一句。
“阁老,辽东那边出事儿了,首辅大人请你出了贡院先回内阁一趟,商议下朝廷该如何应对。”
魏广德喜欢用的,还是有能力的,其他都是小节,只要不是弄得天怒人怨就行。
这,或许是当初安排之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儿,居然都能发生。
其实别说魏广德,就算和王杲有过接触的张学颜、李成梁也是没想到此次王杲的果决,会在现在动手,他们都以为在筑城到一半时才会爆发战争。
“看来,不能再等,得按照李成梁的建议,提前发动,除掉王杲。”
魏广德此时已经看完奏疏,知道李成梁的想法,那就是直接开战。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