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墨书院>女性小说>隆万盛世> 第514章 513三军到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4章 513三军到齐(1 / 2)

第514章513三军到齐

“有俞将军坐镇,东翁当无忧亦。”

那师爷显然是佩服俞大猷的人,此时由衷说道。

谭纶摆摆手,笑笑也不说话。

从他内心来说,当然是戚继光调到福建作战是最好的,谁让他和戚继光更加熟悉。

当年他在浙江任知府的时候,俞大猷已经是浙江总兵,而戚继光是佥事游击,带着兵游走于浙江各处灭火。

其实,谭纶练兵,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和戚继光说话的时候,由戚继光提议的。

各府县各练一支精兵保卫家乡,遇小股倭寇则主动出击,遇大股倭寇则据城死守,等待朝廷救援。

而练兵之法,谭纶和戚继光也都有闲聊,所以二人从选兵到训练,方法上都是大同小异。

只不过,戚继光的提议,在浙江其他府县并未得到推广。

因为这样练出来的兵只能是乡勇,由地方上自己掏钱供养,最多就是有了战功,可以从胡宗宪胡总督那里领到一些赏赐。

统治者认为它们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为白莲教。

如果谭纶把军粮筹集的差事交给福建布政使司或者都司,虽然人家也会办,但是最后钱粮的落处就不好说了,这是得罪人的事儿。

不过这不重要,谭纶直接派人给胡守仁送信,让他们尽快到福州和他会和,之后一起南下兴化。

“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这一时间里,白莲教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

谭纶语气低沉问道。

“这个林兆恩因乡试不第,遂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

戚继光虽然是浙将,可朝廷把他调往福建,那他也就是福建的将领,算是分守副总兵吧。

当然,这都是因为白莲教的原因。

也因此,福州官员虽然有意见,可人家只是暂时借用福州地盘,也没有不管兴化府的事儿,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

易道潭,生于正德七年,字进明,号洞皋,湖广岳州府巴陵县人。

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

“听说已经清理掩埋上万城中百姓尸首,应该清理的七七八八了。”

即便,他们刚刚遭遇兵灾,遭遇不忍言的灾祸,可朝廷的赈济是赈济,日后自有钱粮赋役豁免,而在这个时候,朝廷派出大军剿倭,钱粮还是得地方上出。

虽然不进城,可不耽误公务处理,这或许也是没有科道言官上奏弹劾他的原因。

可是,张臬的书信里,却尽是各种诉苦之言。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

“是,我一会儿就去办。”

经过长期流传,元代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都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

在攻陷兴化府城消息的刺激下,各地倭寇近段时间来各处肆虐,张臬又哪里敢调派人马给刘显。

红巾起义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很大影响。

虽然不愿意进兴化府城,可易道潭的公务倒是没有耽搁,倒是让刘、俞、戚三人少了分心去收集粮草的事儿。

兴化府城失陷后,一开始,刘显大军粮草是由周边府县接济,翁时器在营中时,也向周边大户借来一些粮草。

那师爷把打听到的,关于林兆恩的消息告诉了谭纶。

可是,就是进入兴化城如此之短的时间就跑出来,不敢再进城,也可以想见那时兴化城里的惨状。

其实,对任何一个官员来说,履新就要做清理的差事,这兆头可不怎么好,自是不愿意去做。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规则。

也是因为白莲教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用化名出现,游走在市井村镇之间,所以官府对于出现新的教派多很敏感,特别是涉及佛教的教派。

从张臬的角度,消灭兴化倭寇,不管是俞大猷还是刘显,亦或者是戚继光,反正都是他手下的兵马,自己的功劳并不会跑掉。

这些天,民间还不知道,朝廷新任命的兴化府知府易道潭已经到了福州月余,可却是迟迟不愿南下兴化府。

虽然倭寇闹得凶,可真愿意往这里面砸银子的官员,也就只有谭纶等寥寥数人而已。

虽然,现在大明几乎所有沿海府县,都是以剿倭为首要任务,可是清剿白莲教之事也是不能放松的。

当然,这些东西,一般都是有师爷帮着测算,倒不用官老爷们费心。

涉及宗教,这个还是不能轻忽,“让人查一查,看这个三一教是做什么的?传播的什么教义。”

而自己官衙的收支,则是以杂税形式收取。

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力量,一部分也来自于投靠的白莲教徒,所以也有传说起本人也是白莲教徒之一,只不过在皇位和教会之间,他选择了皇位。

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让人造反生事,他们也就干到头了。

饷银给少了,就没人愿意来,钱给多了,说不好听就是从地方官荷包里掏出来的银子。

这个时候,民间对于这支浙兵的称呼,其实还有另一个,那就是“戚家军”。

听到师爷给的信息,谭纶就微微皱眉。

既要把银子赚了,还要民间能活过去,这就很考验官员的能力了。

明朝中期以后,白莲教也逐渐发生变化,不断用新的名字混淆视听,躲避官府追查。

而刘显,此时则很是失望,几次三番给总督张臬的书信请求增派援军。

明清时期的官场,其实地方官员都是按照赋税任务收税,不过那些是上缴给上面官衙的。

浙军数千人抵达,又是一笔不小的钱粮供给,这些都要他来想办法。”

这些消息,不管是张臬还是谭纶,都只能想法设法掩盖住,在兴化倭寇未被剿灭前都不敢往京师报告。

至大元年,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故当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时,一些白莲教组织成为率先反元的力量。

“那就用巡抚衙门下文,让易道潭立即前往兴化府城开衙办公,他还要负责整理府库。

看到治下这个样子,易道潭也是个妙人,居然直接撒丫子跑回福州去了。

谭纶丝毫不担心易道潭不能筹集到所需粮草,实际上虽然兴化府城失陷,可兴化周边村镇尚有士绅大户保全。

按理说,兴化府城收复已有月余,作为新人知府的易道潭早就该履任,抵达兴化府城开衙,处理后续事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