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墨书院>女性小说>隆万盛世> 第513章 512争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3章 512争功(1 / 2)

第513章512争功

给谭纶写信,自然是戚继光寻找强援的方式。

虽然朝中并未就收复兴化府定下主、副将,但刘显的名字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官府发文中的位置,都是三人之首。

而这段时间里,戚继光也看了刘显和俞大猷所带之兵,不管是从兵力还是士兵素质上看,刘显部都是最弱的一支。

俞大猷部实力很强,但是戚继光也有信心,自己几个月训练拉出来的部队,真打起来也不会比他们逊色。

戚继光打定主意要在这次收复兴化府的战斗中露一手,自然就要抢下主攻权,可是有刘显在,他却是没有把握做到,于是想到了请来老相识谭纶助拳。

谭纶是文官,又是福建新任巡抚,只要他到了阵前,无疑就是这次收复兴化府的主帅,而且在他看来,这其实也是一份送上门的功劳,谭纶没理由拒绝此事。

而且,明军相互之间争抢功劳的事儿,早已经名声在外,戚继光直接就在信中写出自己的“忧虑”,“务必亲至,集齐三营将士,歃血立盟,分定道路,约以机宜,以稳三营军心。”

福建阵前发生的事儿,远在京城的朝廷当然是不知道的,甚至根本就想不到大战前还会因有些事儿引发军心离散。

不过,这种事情,又无时无刻不在各处发生着。

福建前线只是监视倭寇动向,等待着浙兵抵达战场再发动攻击,而此时西苑永寿宫里,嘉靖皇帝正在召见徐阶。

“俞将军这复职速度也是蛮快的,从参将升副总兵不久,就要升为总兵了。”

其实,魏广德在进入裕王府的时候,就听李芳悄悄透露了这个消息。

“呵呵,福建总兵官,朝中已经有人选了。”

虽然戚继光在书信中只说前线缺乏明确指挥,担心因此出现不测之事,可是谭纶也知道了前线,怕是三将之间已经有了些许矛盾。

嘉靖皇帝看着御书案上的奏疏,淡淡开口问道。

若是他想到这一层,或许就会在张居正面前,拍着胸脯保证,他不仅敢出城和鞑子交战,更敢喊出要全歼他们的豪言。

有身边师爷在简单盘算后,立即就给出了答案。

只不过,这些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

“胡守仁所部现在何处?”

那师爷惊讶道。

徐阶上奏清补内阁阁臣,与其说是他自己的主意,倒不如说是被迫而为之。

还好,当初杨博坐镇宣大和蓟镇时,边境稳固没有给鞑靼丝毫可乘之机,希望能以此安抚裕王吧。

只是这样的队伍终究凤毛麟角,无关军队整体战力。

那师爷惊叹道。

实际上,嘉靖皇帝也在考虑增补内阁阁臣之事,之事一时间不确定由谁出任为佳。

现在的戚继光,头上还顶的是浙江副总兵官职,行使的总兵之权。

而魏广德根本就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不知道当时京城里的情况,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庶民百姓对虏骑的恐惧,所以在从张居正那里听到俺答汗貌似又有大动作的时候,却并没有上心,更不会想到,就在嘉靖四十二年,险些又酿成当年之祸。

不过,徐阶很聪明,并没有顺着他的话说下去,而是要他定下增补阁臣。

不过,既然是将门,自然也知道兵士战力的价值,所以各家往往也都会保留一支保持战力的部队,不管是自保也好,为战功也罢,反正在庞大的明朝边军序列中,依旧有无数支战力可观的部队存在。

家里开销大了,而朝廷的俸禄和赏赐依旧维持原样,即所谓的惯制,当然就不够用了。

“朝中有人罢了。”

“派人立即分头查探大军消息,我们随他们一同南下兴化。”

至于他的真实想法,他自己知道,嘉靖皇帝其实也能猜的出来。

从浙江调任福建,当然希望手下兵将能听话,而他和戚继光熟悉,往日里他对戚继光也是照拂有加,若是能把戚老虎调到福建来,自然可以让他得心应手。

魏广德敢说这话,当然还是依仗着他手中的大杀器-马芳。

魏广德没好气的答道,“若是能够让九边将士及时回援的话,我出城指挥边军,就算不能消灭他们,抓获俺答汗,可将他们驱逐出去还是有信心的。”

或许,这还是当年“庚戌之变”的后遗症。

若当日嵩,朕所自简而不才至此,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相必君择古之正理廷推固非道,但后世宫生之主不知人吗?”

做为首辅,徐阶也不得不上奏请增补阁臣。

那师爷又开口说道。

实际上,整个北方九边的将门,都知道练兵的重要性。

谭纶直接答道,“或许此战结束后,诏书就会送达。”

李芳提前把消息知会给魏广德,自然也是想着让他能有个准备,能够在一会儿给裕王一些劝慰。

嘉靖皇帝看看徐阶,嘴角一扬笑道:“君知臣,惟尧舜与我太祖耳,知之真乃用之。

“记得前些日子,我们曾说到此事,不想这么快,宣大和辽东都有战报发来,孤这两日总觉得有些不安。”

“呵呵.卿言四岳、惟庸之类,非尧、太祖不知臣者,由彼不终慎也,尧为圣帝,太祖夫何事不知,然且如此,后世宫生内长一事不知者,安可及其万一,能无误任耶。嵩罪非听子,乃故纵之害国戕民焉。”

增补阁臣的事儿先放下,嘉靖皇帝又开始咨询徐阶对朝政的一些看法。

几日后,在福州的谭纶就收到了戚继光写给他的书信。

徐阶变得更加油滑了,或许是因为严嵩多年的压力下,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待人处事上,都可当初大不相同。

谭纶接旨赴任之时,其实心中就跟明镜似的,若不能收复兴化城,他这个巡抚也就做到头了。

开玩笑,这些家族,就是靠打仗,打胜仗起家的,安能不懂其中道理。

那师爷笑道。

“东翁,要不要告诉戚将军,朝廷已经有升他为总兵的意思?”

“庚戌之变”时,裕王已经是个懂事的少年,当然知道事发时整个京城的恐慌和朝野的剧烈震荡,而当时的朝廷,唯一能做的不是调派大军攻打虏骑,却只是紧闭城门自守。

李芳念完手里抄录的战报,又拿起另一份辽东战报念道:“虏犯辽阳,总兵杨照引兵遮击之,于清河虏败,遁出塞未几,复犯长安堡,照设伏待之绕出,虏前斩首七十五级,获达马五十匹。”

听到嘉靖皇帝的话,徐阶立马就答道,顺便小小的拍了皇帝一个龙屁,为他任用严嵩开脱。

其实,戚继光也不确定刘显是否有抢功之意,但他如果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那么最后他在此战中的功劳可能会排到最末,因为刘显和俞大猷都会以他手下新兵太多,不堪战为理由,不给他们有立功的表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