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墨书院>女性小说>隆万盛世> 第512章 511兴化府局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2章 511兴化府局势(1 / 2)

有人说,官僚资本,是通过权利寻租,以获取超额暴利为目的的形态。

官僚资本危害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用权力实行垄断交易,以此获取超额暴力。

在权力的保护下,没有市场竞争一说,一切竞争对手在权力面前都将灰飞烟灭。

虽然这种形式对经济发展不利,但不得不说,在资本积累的初期,这就是壮大资本最便捷的方式。

不过,这一切,现在还只能停留在魏广德的脑海中。

毕竟,现在他并没有掌握足以支持一个庞大资本的权利。

对于大明朝的认识,后世虽然许多人都认为因为内阁制度的形成,皇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

因为皇权的稳固,需要以内阁为首的官僚集团的支持,所以似乎皇权和官僚集团是一个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官僚集团掌握封驳圣旨的权利以后,许多人认为明朝的皇帝已经成为了一个摆设,官僚集团事实上已经架空皇权。

对于现在的魏广德来说,他只能呵呵。

或许明末最后那个皇帝的时候,是那个样子,但是就现在他看到的,听到的,皇权依旧是至高无上的。

这也是当初刘显没有从周边调兵,宁愿从逃难百姓中挑选精壮补充的原因。

俞大猷也只能顺着戚继光的话说下去,既然他都说南下前已有安排,专门操练这些新兵使用火器,那么貌似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刘显失望的开口问道。

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他还是打算就这么混着,毕竟在他手上可以打出的牌太多了,不管怎么看,自己都不可能得到重用。

俗话说,兵是将的胆,将是兵的魂。

不过,他随即就语重心长的对俞大猷说道:“志辅,此战关系重大呀。”

俞大猷的担忧,其实并非杞人忧天。

至于刘显一直想闽粤总督张臬申请调动的狼兵,此时全部都分配在广东沿海府县。

戚继光知道,到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不说出实情了,看了眼刘显和俞大猷,开口说道:“有两千人是我之前操练的新军,也有过剿倭战场的经验,还有两千人是新招募的新兵,并无操练。”

“元敬,浙兵可有消息传来?”

所谓圣旨不出皇宫,绝不存在于他所处的这个时代。

火器集中使用所能爆发出的巨大威力,他已经见识过了。

“刘都督,虽然我手下六千人马已经赶到,可是集我军全力也不过刚八千余人,对战有准备的倭寇,实在有些欠缺。”

刘显此时眼露热切之色看着俞大猷问道。

在冷兵器时代,整齐的战阵,只要出现一处溃散,往往就会很快传染其他部队,导致全局崩盘。

“刘都督,以卑职所见,还是等元敬的兵马到位后再发动进攻为佳,想来浙兵应该也快到了。”

刘显如此,自然也是因为不看好戚继光带来的那些人马,而选择依靠和俞大猷通力协作,剿灭当前这股倭寇。

说着,刘显回身指着身后明军大营。

戚继光到此都一个多月了,他麾下的浙兵居然才刚出浙江,简直就是乌龟速度。

俞大猷远眺对面已经逐步完善防御的倭寇军营,俞大猷有些担忧的答道。

现在江南的明军,在俞大猷印象中,貌似也就是戚继光比较重视火器的使用了。

而这时候的戚继光只是张了张嘴,但是却没有发出声音。

即便刘显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出兵救援,却已然不及。

用张臬的话说,兴化府已经如此,若闽粤再被倭寇偷袭,哪怕丢失一座县城,他们必然要承受朝廷的雷霆怒火。

“唉。”

在这里,最大的权利依旧来源于皇帝。

果然,听到戚继光给出的答案,刘显的脸色就更加难看了。

而倭寇在占领平海卫城后,又在许厝前设立营寨,以为屏蔽,不让明军直抵平海卫城下。

而且,军阵的羊群效应也很强。

“刘都督,前几天传来的消息,我想浙兵应该已经到了福宁州吧。”

面对有绝对优势的倭寇,明军也不敢骚扰,只能眼睁睁看着倭寇构筑营寨。

八千对六千,明军依旧不具备绝对优势,面对穷凶极恶的倭寇,俞大猷并不看好单凭此手段就能取胜。

不过到这个时候,没有亲眼看到北来的浙兵,刘显和戚继光还是心里没底。

魏广德之前给他的来信,俞大猷已经收到,也知悉他会被委任为福建总兵官一职。

可是你看看,就这么些能打的兵,我怎么速战速决。”

听到戚继光的话,俞大猷来了兴趣,盯着他问道:“你带的那帮兵,是一路走一路练?”

若军旗被夺,不仅代表着主将安危,也代表着他们难测的未来。

古之所谓斩将夺旗,其实就是为了以局部的突破获取全局的胜利,而那个点,就是军旗。

而刘显,以俞大猷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貌似还完全没有重视,依旧是按照明军标准操典在进行训练。

倭寇撤出兴化府城后,伏击平海卫官军,随后攻占平海卫城。

虽然总兵是虚职,是临时官职,可毕竟当初他就是从浙江总兵官职上被撸下去的,现在终于又升回来了。

刘显没来由的说话道,也不知道这是对俞大猷问的还是戚继光。

或许,这也是他和张居正一起,被嘉靖皇帝派去校录《永乐大典》的原因。

其实,自己当初也是不怎么看得起火器的,不过现在嘛,观点变化就很大了,特别是靠着步卒用火器打垮俺答部骑兵以后。

在战阵之上,军旗可谓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它身上不仅承载着军队的士气,更是生与死的代表。

三个人都默契的没有说出从周边府县调兵增援,实际上他们一路到此,早已见过现在福建各地的明军是个什么情况。

戚继光这时候却是开口说道。

这些道理,刘、俞、戚三将虽然不知道,但是多年的战阵经验还是有的,知道当兵的有盲从心理。

毫无疑问,若是让这股攻占兴化府城的倭寇逃走,他是铁定无法承受住皇帝的怒火,朝廷里那些文官也必然拿他出来祭旗,做替罪羊。

对于这样的军国大事,他也不敢隐瞒。

轻叹一声,俞大猷低下头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