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内城,冯保外宅。
随着第三份奏疏批红,附上宫里的意思,由内阁召集官员廷议吏部尚书人选,这番暗斗终于是要走到尽头了。
此时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不想杨尚书竟因为身体原因乞休,实在让人扼腕。”
胡自皋肯定是要从盐商手里要到足够好处才行的,而这些好处最后都会转嫁到百姓头上。
“老爷,这时候拒绝冯公公的请托,怕是不好吧。”
最近无事,对调侍郎做什么。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不管如何粉饰,其统治本质就是“人治”。
张吉一听也乐了。
张吉接过纸条,随便看了眼,不过刚转身就又转了回来。
张吉小声提醒道。
不管是谁想要在宫里办事儿,都得巴结我,否则就让他知道杂家的厉害。
毕竟,他是内廷的人,外朝还得有个人照应才好。
看着徐爵出门,冯保坐在太师椅上悠然自得的想着。
只是顾念当年之情,所以冯保才想着把这好事儿交给魏广德来办,以后胡自皋来京城,让他也给魏广德那边送份厚礼。
也是因此,吏部成为六部事实上的鸡头,是所有无缘入阁尚书的目标。
“我知道,你担心吏部那档子事儿,不过这事儿也不能一直拖着,不然冯公公那边还以为我应下了。”
魏广德实际上隐隐感觉到张居正没安好心,或许就是为了套他的话,让他说出举荐朱衡的话来,然后传到宫里去。
之前他对于冯保要给胡自皋弄官这个事儿,本来是不上心的,可现在情况不同了。
魏广德明显是不想他出任吏部尚书的,现在不会同意,以后也不会。
六部中,户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礼部主要掌管科举制度,礼仪以及学校;兵部需要掌管全国的军事以及武官的教授以及选用;而刑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司法以及全国的刑事问题;而工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工程事务。
吏部侍郎的人选,一般也不由吏部郎中直接升任,而是由其他兵、户、礼、刑、工等五部侍郎升迁调任。
而且魏广德和朱衡早就开始布置,吕调阳又不是瞎子,自然是看得到的。
所以,皇帝想要提拔一个吏部郎中,当吏部侍郎,或者想要提拔一个吏部侍郎,当吏部尚书,一般不直接升职,得先把他调到其他五部,去升职为侍郎、尚书,过渡一段时间后,再调回吏部。
要说最早发现情况的,还就是魏、朱二人了。
这段时间,虽然不管是在吏部还是在内阁,杨博依旧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强势姿态,可是朝野中已经开始风传他身体不好的传闻。
只不过这些官职因为品级低微,所以大多不显,知道的人自然就少。
魏广德其实也明白朱衡的心意,他是没有入阁可能的,出任吏部尚书就是他仕途的极限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游说,举荐朱衡的群体已然定型,不过清流那边支持葛守礼的官员还是更多一些。
不过,想法设法控制晋商在朝中的代表人物还是可以的。
杨博他是没招,人家早就发迹,在魏广德还未入仕途时就已经有了名声,之后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很快,纸条就交到游七手中,知道是冯保拜托自家老爷办的事儿,游七当然重视。
虽然说国家稳定靠的是财政,户部尚书看似位高权重,可即使户部尚书掌管天下财政大权,可理论上也得受吏部考核。
“是啊。”
感觉这样也不错,有张居正和魏广德相互牵制,杂家左右逢源。
等收笔放回笔山后,魏广德又拿起纸条轻轻吹了一阵,待墨干后这才交到张吉手里。
等他和吕调阳轮流看过杨博奏疏后,就听到张居正开口说道:“善贷,和卿,早前几日就要传闻,惟约身体有恙,不想竟是真的。”
大明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就令六部,特别是吏部只听命于皇帝,便表示了皇帝要直接掌握选人、用人的权利。
大家其实都知道怎么回事,可坐在一起还是只能说些瞎话。
由于吏部实在太过于位高权重,在明朝还形成了这样的默认惯例,吏部官员很少能直接升职,而要先调任其他部去迁转。
“呵呵呵张吉,你说当初老爷要是没有被先帝破格提拔,三甲的话,怕是就要去守崇文门了。
张居正面无表情看了魏广德一眼,随即才正色道:“这次召二位来,就是商议下杨尚书致仕后,内阁是否有推举的人选。”
不过,魏广德现在把能做到的都做了,至少能保证送入宫中待选的吏部尚书人选里,有朱衡的名字。
前两日魏广德拒绝提拔胡自皋,让冯保在府里发了一通火,徐爵也为此很是皱眉。
可以看出,其他五部的重点都是事或者物,唯有吏部管人,管的就是官帽子。
从三品的官职,品级已然是不低,但由于不是京官,在六部九卿这些重臣眼中,其实也就那样。
别看那些老爷在地方上威风八面,可除了守土安民的本职之外,按规定向朝廷缴纳这些地方上的珍品出产也是重要任务。
魏广德开口说道:“叔大兄,我看还是尽快把杨尚书的奏疏送进宫去,听陛下和两宫太后定夺。
魏广德想到自己知道的,很有钱途的官职,忽然发笑道。
你知道钞关还有税关大使油水足,但我听说做到府库仓大使,只要干上两、三年,家里的夜壶都可以换成银夜壶,比市舶司老爷赚的还多。
出来的时候,游七脸上的笑容也是没有断过。
徐爵谄媚的接过纸条,快步出了屋子。
魏广德对此也毫无办法,谁叫人家就是清流。
他说缴纳的货物合格,那就百无一事,他若挑肥拣瘦,偏要在鸡蛋中寻出气味来,得,你这货物就交不出去。”
魏广德当即就是一副惋惜状,叹道:“是啊,那日我还提醒杨大人保重身体,也是因为听闻外面传闻。
张吉乐和和笑道。
为了佐证消息,自然有人开始关注太医院那些为他诊治过的太医。
“吏部尚书乃是朝廷肱骨,最好还是廷议确定人选为好。”
随后两日,宫里对杨博乞休奏疏都是驳回,而杨博也连续尚书请辞,现在他是真的吃不消了。
淮盐在这个时代是很畅销的商品,不仅品质高而且价格低,几乎可以左右大明的盐价。
不过自家老爷肯定看到的不是淮盐,而是其他。
这几日杨博致仕消息传开后,果如朱衡料想,他和葛守礼成为吏部尚书热门人选。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