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六部尚书,除了工部尚书朱衡和左都御史葛守礼外,其他几位尚书都是最近才升上来的。
比如户部尚书王国光、兵部尚书谭纶,刑部尚书王之诰都是去年才上任的,礼部尚书张翰刚刚下了旨意,人都还没赶到京城。
就这样的资历,要想接任杨博的吏部尚书之位,自然是差点火候。
因为吏部尚书潜规则的存在,朝中百官也没有多想,自然都在葛守礼和朱衡两个人身上下注。
以往葛守礼都给人一种只尽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官职无欲无求的态度,所以一开始魏广德就不认为葛守礼会参与对吏部尚书这一职位的争夺,所以觉得朱衡上位概率还是很大的。
大明六部权利的分配,吏部管官吏,政治权利极大;户部管财政和赋税,掌握政府经济命脉;礼部管外交及一切组织活动,是门面,是皇帝的脸;兵部管军事国防;刑部管理天下公检法;工部则管理天下所有营造工程。
在政治权重上来看,工部最弱,可是他是惟一一个纯消费部门,油水极大,是肥差,其他几部要想得到些好处,一定需要仰仗工部通融。
这两人本来就是朝中为数不多有资格竞争吏部尚书之位的人,自然也没人反对,所以廷议中很轻易就成为候选人。
随即吕调阳、王国光等人也都纷纷点头附和。
当时张居正不说,但心里多少还是不痛快的。
这个名字如此陌生,即便是记忆力超群的魏广德第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他说的到底是哪位。
高拱复起后,他才有机会重回朝堂。
虽然老不代表能力强,反而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可能能力还有所下降,但是只要是科举前辈就行。
而激怒之下,杨博的身体先扛不住,终于是不得不提前上奏请辞。
朝中不是都认为吏部尚书会在葛守礼和朱衡之间选择吗?
何不如自己赌一把,偏偏不选择此二人,另外提拔一个做吏部尚书,反正冯保说宫里他能搞定。
更别说之后,张居正还打听到新郑可是没少给他们送礼物,还包括吕调阳那里。
张居正和张翰并无太多联系,不过此人早年和他老师徐阶关系却是不错,算得上自己人。
可是在这两年里,他和高拱的关系还是算密切。
之后两年,张翰就一直在南京任工部尚书。
待三声无人响应后,魏学增看向上首的张居正、魏广德和吕调阳,等待他们的意见。
于是在宫里同意杨博致仕的第三日,内阁召集朝中四品以上及六科和都察院御史三十余位官员齐聚文昭阁内进行廷议。
但是张居正这次居然也要推举人选,之前可没有半点风声透出。
要知道,现在六部尚书中,支持张居正的肯定是他和户部王国光,但王国光毕竟是山西人,原本更多和杨博走近。
说完后,魏广德看了眼下方有些落寞的张四维,心中冷笑。
不过最让葛守礼不满的还是,当初针对高拱的王大臣案上,杨博和葛守礼都是坚定站在高拱一边,希望他能帮高拱说话。
张居正在书房里反复思考推敲,终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张四维这边还没准备好,显然是达不到杨博的心愿了。
一时间,屋里众人都是四下里打听,张居正口中的张翰是何人。
整个明朝,廷议或者朝议是很普遍的,其中朝堂议事,说白了就是君王的日常早朝。
而且对于那些不能在廷议中明说讨论的事情,与会人员有权将自己想法重新写成奏章上奏皇帝。
张居正看向魏广德,很认真的答道。
对于存在分歧的廷议,一般也会将存在的分歧写进奏章中上呈皇帝,而且,这些分歧是必须上呈御览的,由皇帝来裁决取用。
屋里所有人都看向张居正,就见他双唇张合之间,一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他们的耳中。
但真要说起来,张翰这个南京工部尚书,其实也是有资格竞争吏部尚书之职的。
失败,那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若是成功,他张居正在外朝百官心目中的地位可就大不相同,威望远远抛下魏广德等人。
“正是。”
“首辅大人,这么说,这次报送宫里的吏部尚书人选,就是三位?”
廷议之时,自己就举荐南京工部尚书张翰出任吏部尚书,若是成功,不仅自己建立在朝臣心中巨大的威望,张翰因自己举荐得到吏部天官,对自己应该也会感恩戴德才是。
该拉拢的人都已经拉拢,到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列在支持朱衡的官员名单里呈送上去即可。
因为朝中对此早有议论,所以很快就有人把朱衡和葛守礼的名字提了出来。
“嘶”
三个人中,和张翰有接触的,也就是谭纶了,可他也找不到反对张翰入选的理由。
从文昭阁出来,魏广德没走两步,就被后出来的朱衡快步追上,耳语几句。
“如果没有异议,我的意思就是把有资格的举荐人选都列入奏疏递交宫里圣裁。”
那就是明朝的廷议是为皇帝作决策提高参考意见的,所以皇帝一般不出面,只是由内阁会同五寺、六部、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商议大政方针,推举文武大臣,然后将情况具体上奏给皇帝,由后者裁决。
不过他和张翰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所以只能把人归入徐阶一类人,以为是张居正不愿意让葛守礼或者朱衡上位,而临时从自家阵营中选择的一个有资格参选之人出来。
这个时候,魏广德也逐渐整理了脑海中的记忆,把人确定下来。
徐阶是松江府华亭县人,而张翰则是浙江杭州人,两地相距不远,前两年徐阶出事儿,也是跑到浙江避祸。
葛守礼是谁,当初就是因为在徐阶和高拱争斗时不愿反对高拱,被户部官员集体针对,最后只能黯然致仕。
“这”
“张翰。”
一双狐疑的眼睛看向张居正,想知道他到底是要推举谁,难道真被杨博说服,要强推张四维上位吗?
而此时,包括魏广德在内的其他人也是好奇,除了葛守礼和朱衡,还有谁有资格参与吏部尚书的竞争。
张居正看看魏广德,小声说道:“无人举荐的话,那就这样,让惟贯书写此次廷议奏疏,各人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