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948公审
“啪嗒。”
随着摇晃的加速,一支竹签跳出签筒掉到书案上。
张居正放下签筒,伸手捡起那只竹签,细看上面的签文。
“庚庚中平苏琼下泪”
张居正看到签文眉头微皱,随即继续看下去。
“才发君心天已知,何须问我决狐疑,愿子改图从孝悌,不愁家室不相宜”
视线只是快速扫了一遍签文,就看向后面的圣意。
杨博马上说道:“不敢如此,但是除了伱,无人能有回天术,因为你是首辅,宫里的意思,只有你能发表意见。”
说着,冯保就把刚拿到的供词交了上去。
“从现在来看,高拱买凶行刺陛下已经确凿无疑,还请娘娘下旨,将高拱抓回京城问罪,还有其亲族,也应该收监。
夜晚京城宵禁,可是对于坐地户,厂卫那是手眼通天。
此时的冯保想到先前看到的,张居正派人送来的字条,心中就是怒不可遏。
实际上,在张居正看来,有了这些供词和证物,也可以堵住杨博他们的嘴巴,他根本就没想到过东厂手里的人还敢翻供反悔的。
听到二人不断相逼,张居正这会儿出奇的愤怒,瞪着双眼怒视二人道:“二公说我对高公有成见耶?”
“确定那两个人就是高府的?”
不过两人不断找张居正,消息传出后,多少还是让外界对张居正对此案的态度有了诸多揣测。
李太后提议道。
冯保对张居正明确拒绝插手王大臣案很是无奈,但也无可奈何。
“不过什么?”
都察院也会全力配合刑部查清此案,如此才是正事。”
虽然夜禁后,没有皇帝旨意是绝对不该开城门的,但是城门军中也有厂卫的人,所以提供便利是真的不要太轻松。
第二天下午的时候,徐爵的口供终于是送到冯保手中,他如获至宝,当即夸奖两句,就急匆匆往慈庆宫跑去。
很快,就有一个小內侍飞跑着出了慈庆宫,径直冲到内阁传旨。
这签的解曰:此签好善有好报。作恶有恶报。示人早知警悟。现在所谋不善。天神早已洞照。自是必不可行。何须启问。唯有改悔前过。力从孝悌上起见。自有家室和平之乐。趋吉避凶。唯人自择。可不悟乎。
而魏广德看完口供后只是微微皱眉。
“崇文门外一间客栈,位置也很偏僻,正适合抓人。”
虽然她对朝政也没有兴趣,可和陈太后的想法一样,那就是保证皇权顺利交接到儿子朱翊钧手里才是她最关心的事儿,其他都可以放到一边。
张居正需要他,而他其实也需要张居正,二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她对皇权没有丝毫想法,只想着把万历皇帝朱翊钧抚养长大,等他亲政了,先帝对她的托付也就完成了,她就可以心安理得下去见先帝。
厂卫办案,她不反对,可也担心旨意下去后,会在内阁那边被拦住。
他不参与冯保的阴谋,还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处理此案,挽回近日流失的威望。
厂卫也就是凭着这个无孔不入的网络,监视着京城内外大小事儿。
高拱,也就是会谋小利,嫉贤妒能,给他长长记性也好。
“.能改过、事皆宜。”
陈太后想到外界传言,又想起当初魏广德、张居正所提出三司会审之事。
如果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在发心动念之时,老天就都已知道了,既然是不好的坏心眼,又何必再问神佛解决心中的疑虑,其实自己的内心相当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那就让张居正、魏广德来吧,吕调阳留在内阁处理公务。”
这事儿要是交给外廷审理,多少会对她们有负面的影响。
“不是我不愿意帮忙,实在是东厂现在掌握了王大臣的口供,正在顺藤摸瓜寻找高府之人,完成最后的环节。
这次的劝说,因为张居正的坚持,杨博和葛守礼依旧无功而返。
至于魏广德,不想多言,在张居正说完后当即表示附议。
“娘娘,和王大臣勾接的高府家人已经抓住,经过审讯对此事供认不讳。”
张居正对杂书也是熟读,看完签文和圣意后,他其实已经知道这签的意思。
对现在的陈太后来说,保持朝堂稳定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冯保这些动作他也在意料之中,如果一开始冯保不懂,这么多天下来,也应该有人教他了。
“厂公,已经确认了,我找了三拨探子去看。”
到了后半夜的时候,京师内城崇文门就被人悄悄打开,一队番子从外城进入内城,直接就去了北镇抚司。
葛守礼也开口说道:“我对你,对高公都没有成见,但此案涉及陛下和前首辅,理应由刑部调查,而绝对不是让东厂肆意妄为。”
“此事不同,涉案的乃是前首辅,天下官员都看着,若是处理不好,会引发朝堂动荡。”
现在冯保已经递交了厂卫搜集的人证物证,似乎高拱参与行刺证据确凿。
如果不改除心中的坏念头,厄运则随时而至。
不过,这样的观点如果用到正常人身上,自然不会犯如此过错,可要是个没什么头脑的莽夫,可就未必了。
到最后,张居正的目光牢牢落在圣意的最后几个字上面。
等张居正和魏广德匆匆赶到慈庆宫,也从陈太后那里看到了冯保送来的高府家人的口供。
而当晚,杨博和葛守礼因为白日在内阁没有说动张居正的缘故,所以晚上两人不约而同前来张府,希望再努力一次,说服张居正帮助高拱洗脱嫌疑。
不过,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也是真的不对付,他不想快刀斩乱麻结束这个案子。
李太后也发话道。
“二位阁老都是先帝选定的顾命大臣,此事牵涉到高拱,二位阁老认为该如何定夺?”
李太后看完口供,和之前所看王大臣口供严丝合缝,不免信了三分。
如果说从一开始,陈太后和李太后都因为冯保那份口供对高拱恨之入骨的话,那么经过这么些日子,她们多少也听到了外面的传言,也变得不再那么坚决。
不过确实,大明朝涉及皇帝的案子,似乎还从没有经过外廷的,都是厂卫奉旨而行。
如果他们说厂卫直接处理,那就按他们的意思办。
“杨博,葛守礼,好得很。”
先前冯保也说了,此事厂卫就可处理,没必要让外廷参与。
“姐姐,你看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