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947求签
万历元年,新郑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里。
城里的豪门望族高家被锦衣卫围了,虽然迟迟没有闯府抓人,可在百姓眼里,高拱得罪了京城的权贵,肯定是完蛋了。
此时月黑风高,高府侧花园里却出现两道人影,他们小心的观察着四周,看到没有人这才凑到花园院墙的一个偏僻的小门前。
两个人聚在门前一阵捣鼓,随着吱吱呀呀木门被打开的声音,两道身影快速穿过小门,离开了高府。
走的之匆忙,甚至连小门都没来得及关好。
两道身影出了高府,顺着院墙往一个方向跑,隐约可见的是两道身影似乎都是驼背似的,很快就离开了高府的院墙,拐进一个小巷中。
只是没一会儿,只听到小巷里接连两声惨叫声传出。
心里总感觉不值当,可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他又知道自己必须和冯保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内阁很多政策可能会在宫里受阻。
大轿放下,轿帘掀起,张居正从轿子里出来,没有理会上来的长随,迈步径直就进了关帝庙。
这个时候拂了张四维的意,对杨家来说未必是好事儿。
“是外院的人?”
“无身契,是城外左家庄招募来的百姓。”
“这包袱”
一封书信,自然就是高拱给他写的求情的书信,希望他能帮忙化解此次的危机。
“有无身契?”
如今自己已经得偿所愿,是否真要和冯保合作,弄死高拱?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冯保针对高拱的报复,至于张居正是否有参与不好说,但作为都察院老大,他当然是不能让宦官打压报复文臣的事件得逞。
但盛极而衰,蒲州官商利益网随着核心人物的相继故去,亦逐渐松垮。
只是到了第二天,高拱还在书房里练字儿,就有管家来报,府里走失了两个仆人。
那就是王崇古和高拱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王崇古背后的关系网自然也是高拱的重要关系。
即便是在数年后,张居正还是把张四维拉进了内阁,可比起当初高拱的努力,足足晚了五年。
似乎感觉轿子空间太过狭小,内外都在压抑着他,张居正随手撩起轿帘向外张望,一个红色的建筑出现在他的眼中。
管家还未说完,高拱已经开口说道,“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儿,他们要跑就让他们跑吧。”
只需要在不经意间,在两宫太后面前说出一些对朝政的坏话,可能就会给内阁行政添堵。
张居正放下签筒,伸手捡起那只竹签,细看上面的签文。
“啪嗒。”
毕竟,高拱的案子牵扯到刺杀皇帝,可不是一般的案件。
晚上散衙后,吕调阳、杨博和葛守礼都在府中看大了高拱的书信,也都是心事重重。
一番权衡后,杨博终于还是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帮助高拱洗脱王大臣案的嫌疑。
“带回去看看,大家伙儿分了,值夜的人都给我提醒下,盯好了,要是走脱一人,别怪我用家法。”
新郑距离京城可不近,有千里之遥,高拱亲信混出高府后就快马加鞭把高拱的书信送往京城。
是的,冯保发动的这场针对高拱的诬陷,在朝廷高层其实已经不算什么秘密,特别是锦衣卫不愿意给冯保背锅的前提下。
他堂堂帝师,大明内阁首辅,顾命大臣,居然会轮流到这步田地。
对此,做为辅臣的吕调阳以为他已经看明白了张居正的打算,所以自然不会主动再提高拱之事,回去就要处理掉高拱的书信,免得到了最后,因为这封书信把自己也搭进去,被扣上高党的帽子。
杨博和王崇古都是以军事文官身份位列朝堂,注定他们是很难入阁的,而张思维不同,张四维是有机会入阁的。
“大人,那两个就这么放了?”
张居正此时觉得很是压抑,他和高拱本没有深仇大恨,不过就是因为内阁首辅宝座罢了。
安排跑京城的人,自然是高拱十分放心的,送信后赶回新郑其实也是毫无意义,不若让他们留在京城里。
有意无意的,刺客王大臣被东厂掌控,锦衣卫连边都碰不到的消息已经在朝野流传。
仆人打包财物悄悄离开高府,而他自己也随时准备吞金自杀,希望以此能够保全家人。
不管这么说,张居正拉他入阁,对他都有提携之恩,否则就算做到礼部尚书,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成功入阁。
那时候张居正还做为和事佬上前拉架,可他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对山西帮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高拱是想用张四维顶替殷士谵。
等管家出门后,高拱脸上才浮现出一脸惨色。
实际上,张居正后来坐稳首辅宝座后选择提拔张四维,就是为了维持和杨博身后势力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高拱依旧在练字,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仆人逃走这个消息的影响。
之所以王崇古提出这个想法,以高拱为代表的明朝内阁实权派也选择支持,其中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高拱只是随口问道,“可曾发现丢失什么贵重物品?”
只是张居正的官气甚重,那庙祝在张居正没有说话前是丝毫不敢出声的。
“不是高拱和他的家人,我们抓他们干嘛。”
或许冯保成事的能力不够,但要说坏事儿,怕还是很精通的。
张居正没有放下轿帘,忽然大声喊道。
朝中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嘉靖三十七年他重回京城出任兵部尚书开始,就专心在朝中安插亲信、同乡,建立起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说到这里,一副字儿也书写完毕,高拱收笔,这才看向管家说道:“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他们也是要给遣散费的,他们自己走就走了吧,不用理会。”
至于张居正,在坐稳首辅宝座后,拉进内阁的第一个人不是张四维,而是礼部尚书吕调阳,这自然在山西帮面前大大的失分。
“停轿。”
“是,大人。”
显然,王崇古的信不止写给他,也给外甥张四维去了信。
若是真到抄家拿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逃出生天,不至于被全部扣下。
其中张居正遗漏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当初殷士谵在内阁愤怒对高拱出手,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就是因为殷士谵已经知道高拱想要驱逐他。
这也是都察院的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