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514虎蹲炮
“倭寇扎营五党山,还在许厝扎下营盘。”
谭纶知道倭寇约六千余,却是分守三地,心中不由得冷笑。
虽然这样的布置可以层层抵抗明军的攻势,可兵力分散的弱点却是暴露无遗。
“火器,在战阵中的作用,诸位都应该清楚了,浙兵虽远道而来,可营中火器颇多,足以在战场上碾压倭寇。
我决定,以戚继光率浙兵为中锋,正面攻击,俞大猷除率领本部人马外,兼领水师为右路军,断敌海上退路,刘显为左路军,侧翼夹击倭寇”
谭纶自然不会忘记自己过来的原由,开口就分派了作战任务,为戚继光争夺功劳。
而下方的刘显、俞大猷听到谭纶的排兵布阵,都是无可奈何对视一眼。
其实,在他们听说谭纶随浙兵赶往兴化府时就已经有所猜测。
俞大猷和谭纶,不过有一面之缘,而他却是知道,谭纶在浙江时,可是以布政使司右参政和按察使司副使的身份,多次参与围剿倭寇的战斗,去年浙兵援闽也是谭纶为统帅,戚继光领兵参战。
俞大猷和刘显的人马,正好起到封堵倭寇突围路线的角色,否则他还会把三股人马分为前中后三军,分层次推进,到时候后面两部就更没有战功。
攻占这里,就可以和倭寇最后的营地平海卫城遥遥对峙。
当然,拥有优先权的还是九边重镇,对于南方各卫所,自然排在后面。
有些事儿,不早点说,以后要是传开,免不得就有人说他贪功吃独食。
俞大猷好奇道。
既然这次分不到太大功劳,那就尽量避免伤亡过大,让戚继光去拼好了。
用这种小炮,装上散弹,一炮就是一大片,还真是破局的良法。
先前刘显讲述局势时他就已经听得清楚,现在他们已经把倭寇挤压在一个半道之上,人马分散开,避免有倭寇突围而出。
他也是点检发现,让人试炮后,觉得效果不错,所以留心此事,写信告知我。”
不过他们那会儿是临时抽调浙江,之后就不怎么外调了,所以才没有传开。
必胜当无悬念,做为胜利者,无论谭纶做什么都是对的。
而且,在他看来,有戚继光和俞大猷参战,此战必胜。
武将和文官翻脸,他也得有这个胆子。
出了营帐,刘显还是有些不服气,只是轻蔑的瞥了眼戚继光。
“这炮,拨给我两尊,我带回去让人试试。”
“这炮,其实我也是从以为友人口中听说的,后来略有修改制成。”
更何况,俞大猷在一旁也没有说什么,只是低着头。
他当然知道和倭寇交战时,倭寇一般采用的战法就是没有战法,根本就不管你几路去,他就一路冲,冲垮明军的防线,明军就全线崩溃。
看到谭纶坚定的目光,刘显知道继续纠缠也讨不到好。
打赢了自然可以回收,若是打输了,炮就是别人的了。
当然,明军现在最先进的还是仿制西夷的佛朗机炮,经过多次实战后,因效果显著,已经由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以及内府管辖的兵杖局开始大规模铸造,下发各军。
毫无疑问,就算有他这个副总兵在场,也的听他们那些文官的,更何况现在谭纶还是福建巡抚,是这里最大的官。
自己身边的人,近半是他亲近士兵,是他的亲兵。
若是按照谭纶的指挥行事,闹不好功劳全在戚继光那里,他和俞大猷根本什么也捞不到。
别的人,就算是戚继光,他也不会放心。
俞大猷只是叹道。
史书只会记录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他们和谁打了一仗,胜负结果为何。
而他继续纠缠传出去,只会是说他的不是。
毕竟,虎蹲炮并不是明军的标准装备,至少在这个时期还不是。
刘显奇道。
戚继光看二人都有兴趣,于是又开口说道。
戚继光坐在刘显左侧,自是下首一个位置,听到刘显这么说,心里倒是有些佩服这位,敢和文官叫板的武将。
戚继光上来就介绍,还不断把刘显和俞大猷往那边引过去。
虽然知道刘、俞二人对他抢功不满,可是面对这种新开发的火器,戚继光也不会藏私,而且这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好藏的,匠人一看就能明白。
可那些火器,都是在敌稍远距离的时候就要释放,所以还有机会打出第二轮,甚至第三轮。
很快,三人就已经到了火炮旁,随后都下马,蹲在虎蹲炮旁仔细观察起来,而戚继光也在一边介绍起这种火炮的特点和用法。
戚继光部虽然比他的兵马多很多,可是也只能作为配合中军的部队,和他一样排列在左右路夹击倭寇。
俞大猷和刘显军中,也有佛朗机炮数门,不过更多的还是早前遗留下来的碗口铳。
直接反对由戚继光部为中军,这也是刘显深思熟虑过后的决定。
其实,很多战事中,都隐藏着这样的小插曲,或为保存实力避战,或为抢夺功劳抢战,只不过这一切都不会被记入史书中。
俞大猷不由开口对刘显说道。
简单而直接。
不过刘显还没有愚蠢到指鼻子开骂,说谭纶就是帮着戚继光捞战功来了,用戚继光部新兵多作为理由。
等谭纶说完话后,刘显就起身抱拳道:“谭大人,浙兵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加之多位新招募之兵,以他们为中路似乎不妥。”
“哦?那里还有这类似的火炮?”
刘、俞、戚三军,自是以俞大猷部最强,加之还有击败张琏反贼所鼓舞起来的士气,作为中军才是最合适的。
骑上战马后,就比周围人高上不少,视野旋即也开阔许多,刘显和俞大猷在马上就注意到营帐右侧据马后,摆放着许多黑色火炮。
刘显既然说话了,自然不会就这么含含糊糊的过去,而是要说清楚,反正回头自己回广东,谁还怕你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