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总兵官,现在是杨照吧。”
魏广德迟疑着问道。
“嗯。”
张居正轻声答应了一声。
“若俺答汗真对辽东有意,这杨照怕是不能胜任总兵一职。”
魏广德悠悠开口说道。
“为什么?”
张居正略微有些疑惑的问道。
“杨照虽然在边镇多年,也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可是却有些急功近利,沉不住气。”
魏广德答道,随即又小声说道:“当然,我也只是听人说过这么一句,做为主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魏广德没继续往下说,不过屋里几人都明白接下来是什么话。
如果我站在俺答汗那个位置,若是有心图谋辽东,那我肯定会想法设法威胁广宁、锦州,切断辽西走廊。
说实话,就现在他知道的辽东情况,那地方价值真的不大。
大明管制下的辽东地区,其实分为辽东和辽西两部分。
“他们是担心辽船海运一事被朝廷更多的官员看到,会因此选择支持海运取代漕运,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十余万漕军,还有数十万百姓生计,还真是不好取舍啊。”
一开始,在魏广德的引导下,特别是海运济辽实行几年后,明显海船的安全性还是很高的,并不是那群人说的那么不堪,什么出海风险极大,动不动就是船毁人亡。
张居正开口解释道,他倒是没有说魏广德指出杨照存在的问题,毕竟是他那边的人。
“你担心,这次鞑子进犯辽东,他会莽撞坏事儿?”
不过魏广德还没答话,那边的裕王就开口问道:“你俩嘀嘀咕咕的说什么呢?”
辽东,简单说就是辽河以东地区,这片土地面积巨大,东联朝鲜,北边是开原、铁岭,西面就是沈阳和辽阳,南面则是大海。
是想将来,一旦辽东发生战事,在陆路通道受阻,或者变得不再安全的情况下,山东到辽东的海运就会发出巨大的作用。
裕王这会儿大声道。
“说这个,也只是听到你透露的这个消息,当初他想要升到总兵官位置,在朝中就有争议,许多人是持反对意见的,我担心他急于表功,最后弄巧成拙。”
那些沿河百姓也不是一开始就靠着大运河为生的,也是一代代逐渐发展而来。
即便把十余万漕军改去驾驶海船,可百姓怎么办?
“其实,就算海运终究会取代漕运,可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没个十年、二十年绝无可能。”
魏广德假装不好意思的说道:“先前叔大兄说的那事儿,咱王府里可是没有接到消息,想来兵部里面也是严密封锁了的,就怕传出去引得京城动荡。”
张居正看裕王的表态,怕一会儿话题又被拉偏了,急忙对魏广德说道。
魏广德当然不想给裕王留下不能离开漕运的印象,所以开口说道。
而且,我认为发展海运,并不是要朝廷停止漕运,而是由商人们自己去开发沿海港口供自己使用。
朝廷官员,总不会无缘无故反对此事吧。
至少,在真正解决蒙古各部族以前,大明是没有办法向北扩张的,就算给再多的钱财和棉甲,别人也未必会去。
“海运之事,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变故,还是先说说两位杨大人之间的分歧吧。”
张居正忽然开口问道。
自然,有殷士谵在,山东官府和漕运整个系统所有官员是反对海运的事儿就被裕王所知。
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都先后撤销,明朝在北方的力量开始回收。
辽东的商人又不是傻子,海运真那么危险,他们还会积极发展海运?
底裤都要把他们赔光。
魏广德之前说话声音也不大,自然也是想到这一点,他自然不能自己揭短。
不管是董一元还是马芳,对杨照的评价都是有勇无谋,行事有些孟浪。
“杨总督认为俺答汗是有心攻打辽东,而杨尚书却以为是疑兵之计,那你是占那头?”
“话虽如此,可毕竟很多人都会因此生计受到影响。”
张居正低头思索,并没有接魏广德的话。
裕王点头说道。
那件事儿,其实是嘉靖皇帝心中的一根刺,也是一个官场禁忌。
整个辽西走廊沿途地势复杂,也极易遭到蒙古人的破坏。
总之,现在大明就是疲于应付北方草原的攻击,而却无有效的制约手段。
几千倭寇的袭扰,怎么看也不可能超过拥有十数万控弦之士的蒙古鞑子危害强。
他也不傻,有高拱、陈以勤这些人的讲解,他自然知道事关重大。
到这个时候,裕王已经忘记他召魏广德和张居正来王府的原因了。
不过,裕王没去管殷士谵说的是朝廷底层官员,而是抓住魏广德担心的重点,那就是辽西走廊的脆弱。
魏广德闻言看了张居正一眼,随即点点头。
这也是魏广德好心提醒一下张居正,杨照能够上任,他在其中功不可没。
虽然海运经济,也节约时间,可是危害也是有的,而且还是关乎社稷的大事儿。
那怕魏广德说再多海运的优势,也不能抵消百姓的生死。
接下来,魏广德和张居正又详细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会反对海运。
实际上,如果让他做出选择,他宁愿保持现有状态,让那些人继续依附在大运河上吸血赚钱,至少百姓还能因此活命。
修养好了,哪天又找地方开战。
这样的人,为将最好,为帅就有些危险了。
不过,他还是沉默片刻,又略微思考两者关联后才开口说道:“杨总督担心的,我想主要还是辽西走廊的安危。
魏广德开口说道。
不过,魏广德在九边布置的一些人,也时刻把他们打听到的边关将领的情况在向他那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