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墨书院>女性小说>隆万盛世> 第493章 492揣摩圣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3章 492揣摩圣意(1 / 2)

第493章492揣摩圣意

“三大殿改名,有这个必要吗?”

不过这会儿,裕王确实不解的看向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答案。

殷士谵想想答道:“殿下,三大殿自建成后屡遭天火所焚.”

只是开了个头,他就说不下去了,实在是这奉天殿走水的次数太多。

若是在平日里谈论,他还不觉得,可是看了高拱送来的条子,上面说的嘉靖皇帝的话,他心里也是忍不住嘀咕此事。

虽然话没说明白,可是裕王还是听懂了,想想也是。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刚迁都至北京,第二年就发生大火,烧光新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

不过,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天谴”,是上天对朱棣擅夺皇位的报应。

于是,朝野上要求还都南京的呼声开始高涨,只不过朱棣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拒不迁都,而在三年之后,他病逝于第五次北征的路上,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在此期间,因为朝野议论纷纷,出于对“天谴”的恐惧和连年征战对国库的消耗,朱棣在他人生最后三年并没有着手重建三大殿。

想想当初的大礼议,几乎是满朝共议,最终还不是被他给翻盘,而那些跳的最欢实的最后的下场也最惨,特别是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

“今晚王府设宴,庆贺善贷、叔大充分校官,参与重录大典之事”

登基以后的嘉靖皇帝为了证明自身帝位的合法性,和当时朝野领袖杨廷和爆发了大礼议之争,并在之后推行了一系列礼仪改革。

裕王问道。

唐汝辑这时候倒是插话道。

“似曾相识.”

“我也感觉,此事没那么简单,似曾相识,不过也想不出来原由。”

翰林院里往日里都没什么事儿做,以前皇帝的实录也因为各种原因,当今皇上可是一点也不重视,即便你费劲巴拉地做好,也得不到太多封赏,所以对于重录大典一事自然很是眼热。

“这怎么可以,成祖文皇帝营建京城,三大殿也是按南京故宫兴建,三大殿亦未改名,若是可以随便起名,当年就已经改了”

张居正先开口问道。

听到魏广德的话,唐汝辑有些犹豫道。

“对了大人,我回衙门听人都在谈论,说陛下要给三大殿改名字,这是真的吗?”

吕光洵显然是不支持三大殿改名的人之一,实际上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只是大多官职卑微,不怎么会钻营,要是会钻营的也早就升迁,位高权重了。

魏广德却是直截了当的说道。

裕王说这话,其实也为今日的谈话做了一个收官,让李芳给投靠过来的官员传递消息,支持改名之事。

裕王和殷士谵对视一眼,殷士谵并没有什么意见,裕王思索一阵后才说道:“善贷的意见是好的,避免朝堂冲突,李芳,这个事儿你记一下。”

经过考虑,他决定不重建三大殿而是决定回銮南京,也就是放弃朱棣的方针还都南京,他先令驸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军都督府,又令太监王桂和郑和领官军镇守南京,还把太子朱瞻基派往南京,下令修葺南京宫殿。

魏广德微微点头,不过随即又摇摇头说道:“也可能是我多想了,陛下的心思,臣下又怎么能揣摩明白。”

雷礼点点头答道。

只不过,在最后一步下诏还都前,铁了心要回南京的明仁宗却突然驾崩。

“衙门已经没钱了,要是明年再建,又怕来不及,还是先这样吧。”

“反对的人肯定有,能够说服一些就说服一些,避免朝堂争斗,我看行。”

这其实才是裕王想要知道的,别看他似乎已经被嘉靖皇帝定位继承人,可是毕竟没有被封太子,心里依旧不踏实。

这个问题从表面看是一个工程修复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国都之争,重建三大殿,意味着继续定都北京,相反,则预示着皇帝将会还都南京。

李芳自然明白,躬身答应道。

有了这个开头,裕王等人思路被打开,也明白过来。

只不过这话,他也没有说出来罢了。

吕光洵开口说道。

“正是。”

其实,在魏广德心里,把嘉靖皇帝登基以来做过的事儿一串联,很容易就能想到,因为出身的缘故,他是想从他这里开始,和前朝做一个切割,是想进一步证明大明王朝从他这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只是局限于时代,在看到嘉靖皇帝的理由后,他也想不出反驳的理由。

因此,南京密集的地震,使得明朝还都南京的工作被打断,直到朱瞻基驾崩,首都仍在北京。

殷士谵也说不清楚对还是不对,不过三大殿改个名,貌似也不是多大的事儿,他也不是那些读书读迂腐之人。

史载,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三十五次,北京地震五次。

虽然是在裕王府里,魏广德也不敢担上这个干系,虽然大家其实都在做这事儿。

裕王看看魏广德,又看看张居正,这两人是父皇最器重之人,从重录大典诏书里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他很希望他们能看出点什么。

而魏广德此时只是低头,似乎还在沉思。

看到他的表现,唐汝辑好奇问道。

朱棣死后,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继位,三大殿依旧是一堆废墟。

“可是肃卿也说了,他总感觉此事背后,陛下应该还有深意。”

王府内庆贺一下,也是应有之义。

“其实大家都不觉得三大殿改名是多大的事儿,为了避免此事在朝野中引发激烈争议,我觉得一开始就旗帜鲜明支持陛下的决定为好。”

“大礼议之争?”

礼部的议论,自然也很快传遍了在京的各大衙门,六部五寺二院一时间也热闹起来。

虽然做皇帝是个新手,但朱高炽一直以太子身份监国,因此他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