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念《酒诰》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
随着叛乱事件的处置基本结束,皇宫里,正在举行最后几项仪式。
太后坐在主位上,摆赛汗、脱欢,还有当天晚上参加宴会的诸位大臣,都站在厅堂内。郭康带着个千夫长的头盔,正在给众人念诵《酒诰》。
念完之后,他就退了回去。太后则高声说道:“我也不是不让你们喝酒,庆功宴本来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你们全都聚一起喝醉,要是遇到事情,又该怎么办?这次运气好,没有闹大,下次要是遇到棘手的敌人,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得有个方案,保证随时都有可靠的人值守,而且不能互相掣肘,也不能给观望的人留机会。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安排最好。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像这次一样酗酒误事了。”
众人纷纷应是,表示今后要遵循先贤教导,不能再酗酒了。这个简短的仪式也很快结束了。
在古典时代,军团长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元老和总督们挂名的职务,实际指挥是由军团副将,和六名将校负责。在他们之下,还有各种履行特定职权的军吏,和各个百夫长。不过,这个制度已经太久远了,长期以来,军制和官职名称经常变来变去,出现名不副实、乃至编制倒挂的情况。而到1204年之后,东罗马那个样子,估计也用不上这些东西了……
可以说,每个经典的兵书,都是历史上几百年一见的天才人物,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的成果。不去参考借鉴,才是浪费吧。
从结果看,这个口号也确实有用。刘黑闼的部众,人数一直不多,士气却高的惊人。唐军两千多人,都打不过他百来个手下。事情闹大之后,李渊立刻派人镇压,但又担心李世民功劳太高,故意不让他去,调动附近的将领李神通等人去迎敌。
军团里的千夫长,已经算是高级职务了,对应的是地方上的战团长。他这个职务,比其他伙伴都高了不少,甚至比他义父和叔叔们,起点都高。
“这次,光是贪赃和勾结叛匪,试图坐观成败,因此被杀的,就有几十个。刑部认为,行贿冒领军功的人,应当按军法处死,家属流放;逃避出征的人,打三十七军棍,发配罗斯地区。所以,要流放的人,就特别多,这一批之后还有呢。”
“确实不少了。”郭康想了想,说。
“查出来的事儿快把他气死了。”脱欢摇摇头:“你敢信么?守夜人战团这些年,居然有好几百号人,存在于名册上,天天领福利,甚至还能共享队友的战功,获得升官的机会,但仔细一查,人家一辈子都没出过大都。”
春秋战国以来,战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兵法的需求也日渐增长,不过汉朝之前,兵家著作还没有系统的整理。汉初,高祖派韩信亲自主持,搜集各种兵书,加以汇总整编,第一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到三国时,诸葛亮长于练兵,所用军制被晋朝人采纳,此后各路势力也纷纷模仿,直到唐朝。唐初,李靖又在诸葛亮的兵法基础上进行改进,这套制度到元朝时都有影响。
“应该是被流放的人。”脱欢看了看,回答:“我们这次流放了一千多户人,到诺夫哥罗德去。父汗开恩,让他们过完年再走,现在就该出发了。”
人家给他发佩刀的时候,他就没怎么反应过来,稀里糊涂就被狄奥多拉裹挟着收下了。回去之后,郭破奴果然大怒不止,天天要找狄奥多拉的麻烦,连训练士兵的事情都耽搁了。郭康对此完全没办法,只能尽量躲着。
一路上,脱欢都显得很是高兴。
而下一个经典的体系,得到明朝中后期,戚继光编订的制度了——这套东西一直用到近代,才被西洋兵法取代。
而金刀谶的影响,已经触及了王朝顶层。南齐取代刘宋之后,萧道成有次拿金饰的小刀吃瓜,大臣立刻劝谏说,宫廷内外都在盛传金刀的说法,不可以触及这个忌讳。萧道成很是担心,最后决定把宫里所有金柄的器具全都换掉。
郭康也不知道他们当时怎么想的,不过既然形成习惯了,那就也就这样了。
在紫帐汗国这边,金刀有特殊的含义。据说最早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就有“卯金刀”的谶讳出现,认为刘氏将要复兴。东汉灭亡之后,在长期的分裂战乱中,这类谶讳更是层出不穷。不管是有野心的官吏还是揭竿而起的百姓,都很喜欢以此作为号召。
佛教本来是“胡教”,地位算不上多高。最早得到官方推崇,是在后赵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中亚那边过来的胡人,石赵政权对于佛教很是青睐,佛教教义也有利于让民众在乱世中麻醉自己。
一路上,城里人都在忙碌着。看起来,秩序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不过,在一条街上,还是有一大群人,正聚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大声嚎哭着。
这类传言,对胡人都产生了影响。匈奴人刘渊举兵的时候,就以此四处宣传。一直到北魏末年,稽胡刘蠡升自立,也在传播金刀之谶,声称要兴复汉室。
紫帐汗国的军官名称,也在模仿古罗马时代的编制,以此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很多军职乃至虚职,都用了起来。
而且,在南北朝那会儿,卯金刀的谶讳,还和佛教结合了起来。
“这是干什么的啊?”郭康好奇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