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过,琼州距离下龙湾只有一天左右的海程。之所以增援船队今天才来,是因为要拖拽一艘特种船只:浮码头。
由于技术水平低,所以现如今的浮动码头都是一次性的。被拖拽到指定地点后,经过冲滩固定等一系列程序,码头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浮码头的到来,使得货物装载速度大大增加:货船终于可以不用小艇趸运,直接靠岸装卸货物。
接下来,先是一批简易吊装运输工具上岸。工具安装到位后,大批的建筑材料都通过浮码头上了岸。
而南下军政集团中负责基建方面的穿越者郑洋洋,也随同大部队在下龙湾上岸了。
郑洋洋今年还不到30岁,是最年轻的穿越者之一。此君穿越前在美帝打过黑工学过房屋设计,穿越后,早期在台江修建的标准化木屋就是他设计的。
事实上,如今正在闽粤各处工地以及新区大肆兴建的标准木屋模式,以及这背后牵扯到的木料生产加工、运输等等的工业标准,全部是郑洋洋一手主持修订的。
而郑洋洋这一次能南下参加开拓事业,最主要的优势是他年轻:岁数大的几位建筑行业大佬,都不愿意下南洋顶着烈日和蚊子辛劳。
而郑洋洋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建城了……有一长串地名等着他这位总设计师去设计城市或者城堡呢。
于是当郑设计师来到下龙湾的第二天,他便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先挖沟,再搭一圈草棚子,鸿基堡,我看行!”
第573节 来自北方的团队
无穷无尽,永不停歇的雨水中,大批施工人员正在异国海岸搏命建设。
施工人员分两种,从装束上看的话,一目了然:一种是穿着蓑衣或者破烂土布衣服,矮小精瘦的本地人;另一种是穿着帆布雨衣的外来者。
渡过了一开始最艰难的两天后,稍稍在鸿基港站稳脚步的穿越者,就迫不及待下令部队四面出击,“招募”本地土著来参与建设。
于是吴三爷这种机动小队就领到了任务,在连绵雨水中开拔,冒险往内陆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