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墨书院>女性小说>隆万盛世> 第918章 1007议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8章 1007议事(1 / 2)

京师,紫荆城,内阁,首辅值房。

“礼科给事中石应岳上疏请开放藩禁,他说宗藩开支日增,禄米难以满足。

郡王以上犹得厚给,将军、中尉多不能自存。

已有封爵的尚且如此,没有封的困苦不难得知。

请以不系赐名授爵者,尽予放开限制,准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

其中,有文学才能的,准予参加科举入仕,但不许任京官、握兵权。

不然,公无以为给,私无以为养,有伤国体。

不说因为大同和议之故,北边其实已经失去了威胁,就算鞑子野心再次复起,朝廷也能快速集结一支军队与之对敌。

当然,这话在京城是糊弄不到人的。

帝师,说说就好了。

魏广德知道,这事儿也就这样了,只是继续拖下去。

对此,魏广德也是事先和张居正说过的。

当时说到最后,只说大家回去再想想,银子在户部,此事暂时搁置,一时半会儿倒是没太大影响。

虽然说起来天子也是他和张居正的门生。

这里的禄米,并不是按照宗室人数和应得禄米之和,而是地方上能够承担的数量,或者说是这几年实际发放数量来定。

即便烽火示警,堡外百姓怕是能逃回去的也不会很多。

毕竟,现在万历皇帝年幼,潞王朱翊镠也是年幼,离就藩还早。

今日魏广德提起,自然就是想问问他们到底想好没有。

实际上,皇帝祭出祖制大旗,确实能让大臣们无话可说,可这得是有损皇帝利益的前提下。

辽东的事儿,早就在京城传开,只是还没有扩散到周边。

实际上,宗室在这么多年皇室养猪政策下,已经被养废了,想要出现成祖那样的豪杰,几乎没有可能。

显然没有,大明的财政可不富裕。

“这事儿,宫里怕是不会同意吧。”

见此情景,吕调阳轻轻咳嗽两声,这才开口说道:“次辅大人当日提议,我回去想了好些天,不过还是不敢苟同次辅大人之言。

至少让小皇帝知道,他所学的本事,不是用来处理奏疏里那些冷漠的文字,而是要护佑这一方百姓。

宫中只同意核查宗室各府这些年禄米支出,确定永额,而时间就是隆庆四年到万历二年这几年的禄米数额,得出后再确定一个禄米数量。

用他的话说,那就是皇帝高高在上,可也离不开五谷杂粮,让小皇帝适当见识下民间的烟火气也是好的。

不过,若是时间拖久了,怕是其他地方冒出要用银子的时候,这五万两银子也就保不住了。

若是时刻有敌人窥伺,官兵必不敢懈怠。

只有距离边境足够远的百姓,才有时间撤离。

如今有大臣正是上奏,必然引起朝中议论,未尝不是机会,让大家多说说,或许会有更多这样的奏疏。

对于张居正的问话,魏广德点头答道:“已经发下去了,想来现在应该是准备启程前往天津。”

说到这里,张居正看了眼魏广德,才继续说道:“上次善贷所说,虏骑破边有很多办法,其中堆土就是翻越边墙的一个方式,虽然需要耗费半天时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但说起来确实也是个好办法。

若是没有边墙阻隔,为他们逃离创造时间的话,虏骑呼啸而过,他们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修长城发展旅游事业,那是几百年后的事儿了,有这么急吗?

魏广德当然知道,吕调阳的话其实也没错。

毕竟,若是只参考一两年的禄米数量,有失偏颇。

魏广德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有边墙,就让明军失去了锐意进取之心,只安心守城,这是明军战力下滑的根本原因。

没办法,皇室对太子的教育,要求是比较高的。

毕竟他当初就在蒙古部族里生活过,对他们的作战方式是很熟悉的。

如今的大臣,虽然不一定和皇帝一条心,可也绝对不会觉得以此可以削弱皇权。

若是继续修缮边墙,后果不过是重蹈庚戌之变复辙而已,处处防御,处处防不住,边墙形同虚设。

对朱翊钧来说,听其他老师讲课,那是真的很难受,也就是魏广德的课简单些。

而且,因为边墙太长,官军也没法快速调集大量人马拦阻,在其弓箭压制下,垒坡还真很难受到影响。

左右也不是急事,耽误些时间也无妨。

善贷,你别忘记,烽火点燃后,附近百姓也会看到,他们就知道该如何躲避。

有时候,若是队伍过于庞大,他们还会用畜力可以破坏边墙,直接砸出一个更大的缺口,供他们的大部队通过。

可是,魏广德是真的不甘心此事就这么一直延续下去。

边墙建造,自有它的道理,否则当初也不会耗费巨大完工。

张居正点点头,笑道:“上次善贷草拟的奏疏,只是你我和宫里看过,并未向外流传。

主要不是战时,有烽火示警,对外只说是正常的调动。

“可九边轮流修缮边墙,耗费实在是太大了,我始终觉得,修筑无甚大用的边墙,不如重振边镇官军。

大家商议下,对这份奏疏该如何票拟。”

“兵部给蓟镇下文了吗?”

除了宫中给朱翊钧布置的写作外,魏广德很少另外布置作业,偶尔还会带着小皇帝出宫到街上去走走,所谓体察民情。

“正是,我思考的结果和和卿一样,边墙不仅要修,还应该加固。”

实际上,这段时间,张居正倒是对给万历皇帝朱翊钧上课很是关注,不仅亲自安排翰林讲官,还专门按照小皇帝的年龄,编制了专门的课本。

永额肯定会比这些年实际发放数量略高一些,但也要在地方可承受范围内。

实际上马芳就对修缮边墙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边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通风报信,也仅此而已。

百姓在哪里?

宫里自然是见不到的,所以就要走出去,看看大街上来往穿梭的行人,看看城外田间地头辛勤忙碌的农人。

至少,魏广德是这么认为的。

这种情况,说起来人家还真就挑的没有修缮的边墙进行翻越,但并不代表着只能翻越这样的地方。

话说到这里,吕调阳没有继续说下去,不过却不住摇头。

这其实才是张居正关心的话题,一万人渡海,可不是小事儿。

也不需多,每镇一万精锐即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