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把大明的黄金运到倭国,可以换到更多的白银。
当时全球贸易大多以白银为结算货币,很多国家都对白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也包括明朝。
至于投放出去,其实也很简单,官员的官俸、军饷等等。
宋朝时也曾因为铜料不足而出现朝廷发行的铁钱,这些其实都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钱币受到材料供应制约而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不过魏广德不知道,他这么做其实也埋藏下巨大的隐患,其根本就是大明自产白银和铜料不足,完全靠从外部输入。
而且,魏广德依稀记得,好像后世民国那会儿一开始推行银本位后,好像就因为对岸美国的白银政策变化,导致大量银元外流,最后不得不放弃银元发行法币。
好像自己也得好好捋捋这其中关系,经过张居正的谨慎以对,魏广德也反应过来,好像自己还真是操切了。
在隆庆年间,白银在大明还比较稀缺,所以价值较高。
张居正闻言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此事。
说白了,白银在朝廷手里一进一出,朝廷就可以获得两三成的利益,这对陷入财政困窘局面的明廷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
通过铸币,可增收一、二百万两之多,足以弥补当前财政亏空了。”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明朝爆发了一场由白银引发的经济危机。
朝廷铸造银元之事,叔大兄可再想想,我们有机会再讨论,如何?”
直到明朝的白银价格与海外市场持平,甚至低于海外市场后,那些“套汇”的商人觉得已经无利可图,明朝的白银就开始大量外流,这就相当于大量热钱涌出市场。
“江西、南直隶推行一条鞭法,除了实物俱折银,若全国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银怕不下千万两。
金银价格的变化,让魏广德悚然而惊。
宋元明之所以转而发现纸钞,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铜料不足,之前各朝都没有达到这个时代的商业繁华程度,所以少量铜钱也能满足商品流通需要,而且前朝对于大宗商品交易,还会使用布帛作为支付媒介。
虽然他不认为自己的主张有错,特别是铸造银元之法,肯定是对的,只不过应该有什么地方自己没有考虑到。
魏广德早就发现,大明财政收入并不是如后世所说年入二三百万两银子,算上实物至少有两、三千万两,只不过其中大部分为实物,金银比重很小。
而且银元也不一定是足额一两重,可以只有十二、三钱重量就够了,抵作一两使用。
要知道,以前的制钱都不是纯铜制造,而是铜合金,是要参杂其他金属在其中。
而面对通缩则办法不多,大多只能靠增发货币和吸引外资等方式缓解,主要还是靠自身经济发展走出困境。
虽然魏广德一直在做这个事儿,那就是他们运出去的商品多用金银和铜钱采购,而在倭国时交易收回除了倭国特产,剩余就是白银和铜料。
早在成祖朱棣时期,就开始了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探索,可以说,明朝到中期以后,已经与世界经济的连接越来越密切了,也不能再被完全定义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路线了。
张居正迟疑着说道。
因为明朝不可能通过像印纸币一样的方式来增加货币的供应,因为白银是不可再生的,大明自产不多,主要靠外部输入。
后世对经济过热,严重通货膨胀还有各种限制办法,如提升利率、减少贷款等方式,让市面上热钱减少为经济降温。
在明朝中后期,白银就已经成为了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交易货币,因为各个国家的商人在一起互相贸易,互相做买卖,大家肯定需要达成共识,选出一种货币作为全球流通的公认货币,而这个公认货币就是白银。
明朝自开国以来,虽然一直是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路线,但这只是笼统的解释而已。
而最大的危机还在于,一旦大明不能吸收足额的白银流入,则在国内可能就可能形成经济危机。
但是要做这一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朝廷能受到足额的银锭,把这些银锭熔炼成银币。
魏广德知道这几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大明会接收海量的白银,这些白银会流入国内充斥城镇乡村,所以张居正的担忧其实根本不存在
不过这些话,他也说不出口,毕竟如何得来的消息,可不便相告。
想到金价,还全托了先前吕调阳提到夷人用白银兑换大明的黄金这事儿。
但在银本位制下,明朝政府不可能像如今的央行一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来缓解危机。
明末财政崩溃时,恰恰是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时期,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战争”。
这场战争是由欧洲新教与旧教两大阵营爆发的战争,而且战争一打就是三十年,这期间欧洲对白银需求量激增,自然无暇顾及与中国的贸易。
当时的明朝正处于物价上涨、白银价格下跌的通货膨胀期,白银的需求量激增。
在此以前的大明户部收入是大量的实物加一定的金银和少量的宝钞存在,按魏广德的意思,实物特别是粮食只保证朝廷需求和一部分应急粮外全部折银运抵京师。
当然,这其实也有朝廷的利益在其中。
等大明白银充斥以后,金价必然大涨,届时是否还有大量金银流入,就看大明商品在海外的市场如何。
若是大明这边的金价超过十两银子,怕不会形成大明白银外流的局面,人家下次就会带着黄金来采购商品,临了换走白银。
大明这边实行银本位货币体系,白银大量流出一定会影响到经济,造成税赋减少,难道那时候又改成金本位?
魏广德回到值房琢磨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还得好好想想,不过这不影响他给家里写信,把收到的银子换成金子储存。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