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940刺客
“老爷,这是张首辅值房那边送来的,说是钦天监编写的万历元年大统历,请老爷过目。”
时间已经到了隆庆六年九月底,按制十月朝廷要颁布明年的年历。
早在六月,小皇帝朱翊钧登基后就颁发了万历大赦诏,如今已经临近年底,即将进入万历元年,大统历的核准下发就必须尽快执行下去了。
其实,明朝每年十月,皇帝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儿,一般都是确定来年的大统历。
或许有人觉得,就是个年历,其实无甚大用,这种观点魏广德以前有过,但是当他认识到大统历的巨大作用后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百姓就靠着几亩地过日子,所以春耕是最重要的时节。
而老百姓怎么知道这么重要的时节呢?
“陛下怎么还没到来?”
而内阁三人则是一阵嘀咕后,魏广德就招手,示意兵部尚书谭纶过来,不多时吏部尚书杨博也被叫了过去。
昨日是张居正为万历皇帝讲官,给他讲课,此时吕调阳怀疑是不是张居正安排了很多作业,影响了皇帝的休息,赖床了。
没有钟鼓、丝竹之声,代表皇帝还未到来,大家只能在皇极门下继续等待。
虽然耗费的银子大幅减少,但是按照魏广德的看法,貌似也没有比去年差到那里去,可见往年举办鳌山灯会内廷的宦官中饱私囊之巨。
吕调阳对着张居正问道。
他们正在谈论的,自然是昨日兵部收到的公文,蓟镇总兵官戚继光报兀良哈朵颜部酋长董狐狸有率部犯边的迹象,蓟镇是否要主动出兵逐之,请朝廷定夺。
从此刻开始,大明朝所有的公文在标注日期时都会按照万历元年大统历为准,以万历纪年。
能避免战争,就尽量避免,没必要主动挑起冲突。
“八月和九月,孝懿皇后李氏棺椁葬和先帝棺椁先后葬入昭陵后,诸侍郎就已经病倒,都说是因为日夜奔波葬仪累倒的,其他倒是没有什么消息。”
黄册和白册,知道黄册不准,或许白册更准,但是朝廷行政依旧会以黄册为依据,而绝地不会是白册。
芦布想了想才回答道。
芦布明显松了一口气,随后躬身答道:“老爷,已经找好,我马上就给你送来。”
“让戚总兵督军严防即可,想来见我大明有了防备,朵颜部就不敢擅自发动战事。”
说直白点,大统历除了计时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老百姓节气,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轻轻敲击起书案,他感觉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
魏广德吩咐一声,就重新埋头工作。
是的,在万历元年,蓟镇边军就发现长城外兀良哈朵颜部有集结兵马的迹象。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过现在明廷并不想发动战争,朝廷的财政依旧是一团糟,这样的前提下发动战争实在是朝廷难以承受的负担。
而此时,魏广德就第一时间放下手里正在翻看的奏疏,接过万历元年大统历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
最近一次造册则是在隆庆二年,是岁天下户口田赋之数,户一千万八千八百五,口六千二百五十三万七千四百一十九,田四百六十七万七千七百五十顷一十一亩有奇。
“发生了何事?为何陛下还不御门视朝?”
当然,这些田地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被挂在各地藩王府和权贵、有功名之人名下,从而避开了汇总。
而到弘治四年时,汇总结果是有户是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是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人,与洪武时相比,户口数略有减少。
朱元璋听了之后觉得有理,于是就命令征讨北方的徐达带着大统历出发,每每到达一处,就把朝廷的大统历发给村民百姓。
张居正没有回答,只是摇摇头,随后抬头看向皇极门上。
说话间,芦布已经把纸条送到魏广德面前。
又处理完一份奏疏后,门口脚步声响起,芦布从门外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书札。
魏广德现在什么都不想做,而是静观其变,看看张居正要怎么推进他的改革。
有些事儿,市井未必有传言,但衙门里的书吏却是消息灵通得很。
足够养活一个朝廷了吧,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
张居正和魏广德对视一眼后,这才对谭纶说道。
就在此时,左掖门却忽然打开,一个內侍急匆匆出了掖门,左右打量看到他们后,就快步到来。
剩下的俩月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眼就到了封衙的时候。
刘伯温对朱元璋深刻的剖析了皇历的重要之处,他说天下的百姓不在乎是谁当了这个皇帝,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这个皇帝是否关心百姓们的死活,如果在皇帝称帝之前先发布皇历,则老百姓心里知道您是关心他们的,他们定会拥戴你。
所以,即便知道这些数据有假,你还是只能把他当真的来看待,特别是到了制定政策的那群人的层面,他们也知道数据不对,但没有对的数据,那就只能用这个错的。
今年虽然是新皇帝的第一年,不过按照张居正的意思,宫里缩减了操办鳌山灯会的开支,由往年三四十万两银子削减到不足三十万两。
昨日阁议,魏广德的意见也是类似,这个时节发兵出塞作战不是好时机,还不如以逸待劳,让朵颜部自投罗网。
别的他们可以封衙,内阁却是不存在的。
正要挥手,魏广德又想起前两日让他做的事儿,于是又问道:“前日我让伱找黄册资料,可有完成?”
魏广德展开纸条,只是简单看了几年数据,不觉有些毛骨悚然,这数据变化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而传说朱元璋是受到刘伯温的影响,在还是吴王的时候就让人按照元朝《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新历法的编制,而这部历书就被朱元璋命名为《大统历》。
后世人看大统历,大多关注其预测日食月食准不准,但实际上它最主要的作用还是预测节气,指导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