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射射程及后坐力间做了取舍?”虽已知晓问题所在,但林默还是问了一嘴。
吴良栋点头,解释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解决此问题,像是发现半自动可缓冲部分后座,我们便设计出了旁边这款半自动的。
但试过后依旧不理想,最多在能承受的后座力范围内,将抛射距离提到一百五十米左右,距离您要求的还差很远。
制退器我们也试过,但因燃气量有限,口径又不小,其作用也可谓寥寥无几,几近于无。
口径我们也尝试削减过,但射程与后坐力依旧是大问题,若想降至射程达标,那也基本没有什么杀伤威力了。
像那挺仿照机枪改的,能承受的后座力倒是挺大,虽然目前故障率极大,但可逐步改进。
问题是,其射程也仅有您定的二三百米的下限要求,算上它这体格重量,没什么实用性,连霰弹机枪那样,用于安防的局限效用都不具备。”
林默点头,仔细思量起来,发射器应该没什么问题,毕竟能承受膛压的前提下,重量也未到负担极限。
当然,那机枪除外,毕竟是用脚架这些去承受后坐力,而非负担与膛压相关的枪管重量。
人体格也不存在大问题,后座力问题,可以归结到枪的结构及弹药上,但连半自动都开发测试了,问题明显也不在枪结构上。
何况,后世有成功例子,已证明这些结构是可用的,而且若在发射器上有什么特殊构造,也不可能被应用在这么多类别的武器上。
毕竟中折、转轮、半自动等,怎么瞧,也不像有什么机构能够共用的,所以问题应该是出在了弹药上,毕竟弹药通用的情况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