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安见这些人,面有饥色,瘦骨嶙峋。他便让莫前川在校场上,支起大铁锅,生火做饭。一只只羊被宰杀。香喷喷的羊肉汤,直冲人的味蕾。等着参军的男人,无不暗暗吞咽口水。这就是潘小安想要的效果。“几千年来,多少人都是在为了这一口吃食战斗。”莫前川带着人吆喝:“只要是来参军的人,每人都可以得到两斤羊肉,一碗羊汤。”那些站在校场外犹豫的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嘀嘀咕咕,小声商议:“有这好事,干嘛不去参军。哪怕死了,也能吃一顿饱饭不是?”“说的就是这个理啊。”“你闻闻这羊肉煮的多香啊。”…排队的人越来越多。登记好的士兵,便排着队去吃饭。吃饱喝足的人,则去领武器和竹牌。这些士兵,还以为竹牌是身份证明。等他们知道竹牌的妙用时,无不欣喜若狂。这是潘小安给他们的福利,这福利可以让他们安心,可以让他们勇敢。每个士兵一个竹牌。等沈阳古城安稳之后,士兵可以拿着竹牌,到将军府兑换五亩土地。有恒产者有恒心。至少,他们知道为了什么而战?潘小安将参军的人,编成一个个千人方队,分别派去四门。这既可以保卫城池,还能减少城内的动乱。内城只剩下老弱妇孺,她们还能反抗吗?对于古城内的金国人,这是个很难办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让潘小安很困扰。哪个国度,都有忠君爱国之辈。百姓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很深的认同感。这种认同和依恋,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不是简单的几亩地,几两碎银就能打破的。如何打破这种凝聚力呢?史书上有过很多记载。最好用的方法,当然就是杀戮。可潘小安不想过多杀戮。只要这些人,肯老老实实听话。潘小安并不想过分为难他们。但他们会老老实实听话吗?为了能让他们认同。这些年来,潘小安已经暗暗做了很多准备。先是从文化思想方面。他让李师师培养戏曲人员,通过好听的戏曲,向他们传播安国的文化。他开办印刷厂,通过书籍,向他们传播安国的文化。书籍的作用,明显小很多。因为文字不通,因为很多部落人并不识字。因为书本的造价过高。这些书籍,只在贵族中流传。而被他们喜欢的,也多是《西门小安东游记》这种书。在高深点的书,部落人读不懂,也不愿读。而戏曲的作用,也极其微小。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爱好。人们喜欢听的东西,并不一样。而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方面,更是毫不相同。只一个爱情。安国人讲究自由恋爱,讲究门当户对,讲究一心一意。但这些观念,与部落人的观念格格不入。很多部落,根本就不许流浪艺人进入到他们的部落。比起文艺上的事情。反倒是安国的产品更受欢迎。一个人可以有一个人的想法。但物品的好坏,可不是用嘴说的。它是真真实实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比如安国的铁锅,铁炉。比如安国的香料,棉布等等。靠着这些物品,部落人对安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这也是,潘小安招兵,有这么多部落人参加的原因之一。可眼前这些金国人,他们都是金国老人。他们是跟着阿骨打长起来的人。让他们臣服,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莫前川看出潘小安为难。“小安哥,你看他们凶狠的眼神。他们就像豺狼一样,根本不会臣服。”“前川,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小安哥,我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杀光他们。”潘小安皱眉。“另一个呢?”“把他们分给部落人。”“就这样办吧”潘小安答应。身份的转换,就在这一瞬间。昨夜还趾高气昂的金国人,今日便成了部落人的战利品。他们对潘小安强硬。但部落人却不惯着他们。部落人得了金国人,怕他们以后会报复,便只能靠向安国人。“安王,我们抓到了金国使者团。”金国副使被带到潘小安面前。他倒是有几分倔强。站在潘小安面前,满脸不服气。“王伯虎去了哪里?”“不知道”潘小安笑了笑:“把他推下去斩了。”副使一愣。他哆嗦着嘴:“王大人去了盖州城。”“阿鲁束的棺材呢?”副使指着驿站:“在驿站的地窖里。”“带上那口棺材,滚出沈州古城。”潘小安转身离去,对他不屑一顾。那副使缓了缓。便向驿站跑去。“小安哥,你为什么放使团离开?”“前川,这都是无关紧要的人。杀之无益。而像这种胆小之辈,放他们回去,对咱们只有益处,没有坏处。”莫前川听懂了。一个族群,需要勇敢的人。而不是懦弱的人。古城外。斜野垂头丧气。他看着身后这几百残兵,说不出的气闷。他的这一支骑兵队,可是阿骨打当年的主力军。虽然人员有过变动,但这支骑兵队的军魂一直都在。这支长胜军,即便对阵辽国十万大军时,也没有败得这么彻底,损失如此巨大。“唉”斜野一声长叹。“大将军,咱们不能在此久留。还是尽快离开此地的好。”斜野琢磨:“眼前只能去往黄龙府,或者盖州。而盖州,宗辅都没有取胜,如何能帮助自己?”可退回黄龙府,斜野又不甘心。丢失了沈州古城,整个金国北方,都会变得被动。“去盖州”斜野下达命令。刘彦旭在大黑岗做好了伏击准备。可他没有等到潘小安的骑兵队。刘彦旭派人去辽河边查看。哨探在辽河边观察两天,连一匹马都没见到。刘彦旭心里嘀咕:“难道潘小安没有来盖州吗?”他看向东北方。“难道说,他去了沈州古城?”刘彦旭感觉自己的想法,过于疯狂。潘小安真的有胆子,去攻打那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