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之上风起云涌,但海面之上却风平浪静。冬季的东夷黄海,海面平静。但海边却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潘小安和蒋海舟,并肩站在海岸边。“蒋大哥,咱们的海船在冬天能下海吗?”蒋海舟看着远方的大海,沉思许久。“大人,如果只是在近海边,倒是没有问题。如果是向北走,肯定不行。此时北方正是最寒冷的时候,那边风高浪急,咱们的海船虽然有钢铁加固,但想要搏击风浪还是有难度。“如果去南方呢?”潘小安问。“南方?”蒋海舟看向潘小安。“是啊,咱们的船入黄海,向东进入东海,再去往南海。”蒋海舟以前只向北走过,他的意识局限在了北部内海。对于外面广阔的海陆,他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更不敢去挑战。但蒋海舟也是个志向高远之人。听到潘小安这样说,他疑惑的问道:“不知道有没有海路想通?”潘小安哈哈大笑,“陆地之外皆是汪洋。这些大海都是相通的。”蒋海舟被潘小安说动了心。“大人,那咱们就出去闯一闯如何?”“那就出去闯一闯。”腊月二十八。蒋海舟做为海洋船队队长领着两艘海船下海了。这两艘海船拉着足够多的水和粮食。潘小安还为他们准备了很多黄豆和大蒜。他给了蒋海舟一本书。这书里记载了怎么在船上用水生豆芽,紧急时如何钻木取火,收集淡水等等。航海书里还有几幅简易的地图,以及相对应的岛屿。潘小安地理知识懂得不多。但作为旅行爱好者,他也攻略了很多地方。而常年喜欢看野外生存视频的他,对于荒野求生尤其痴迷。潘小安把这些知识,全写在了这本航海书里。蒋海舟拿着这本书如获至宝。“大人,这简直就是航海的百科全书。你是从何处得来?”“这是从梦里得来。我所知的梦便只有这么多。至于这个梦是真是假,就由你来验证它吧。”然后他又对刘成功说,“保护好蒋队长,保护好船员,保护好你自己。”他们要向潘小安磕头告别,却被潘小安拉起来。“能去征服大海的男人都是响当当的好男儿。你们的膝盖比黄金还珍贵,你们的脊背比高山更巍峨。去吧,男人驰骋海上,方不负岁月悠长。”潘小安并不舍得让蒋海舟远航。但蒋海舟却说:“如果我不能实际坐一坐自己的海船,感受一下它的优缺,我怎么能做出更好更坚固的海船?如果我不能去看一看大海的凶悍,我又怎么能做出征服它的海船?”潘小安觉得蒋海舟的话很有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着两艘海船南去,潘小安也要开始他的征程。
马上就到新年。岚山郡的学堂已经放了假。但这些孩子并不愿意回家。在学校里住的暖和,吃的饱满。最主要是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这些知识不同于之乎者也,这些知识比诗词歌赋更实用一些。他们学着如何修建码头,学着如何制造海船。学着如何去找出事物的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寻根溯源,在向外蔓延…当然,他们也学习朗读唐诗,前人宋词。潘小安告诉他们,在追求数理化变革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语言之美,文字之美,绘画之美等等。只有对美有了认识,有了追求,有了挑剔,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这些孩子虽然只在此学了半年,但每一个人身上的气质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潘小安不要求他们做锦绣华文当状元。甚至于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做出什么成绩。“你们只要不荒度光阴,捡上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研究,就不算辜负我的一番苦心。我的苦心不要求你们回报,只要你们能过的更好一点。再有余力的时候,能帮一帮后来的人,你们便算是东夷学府合格的学生。”所以,这个学堂看起来极为松散,但每个人都在很努力的学习。潘小安还给他们预留了一笔研究经费。如果有哪个学生,他有奇思妙想,且能把它说个头头是道。潘小安便会给他们几两银子,让他们去把这件事做成。这样一个学校,这样一群不务正业的孩子,成了岚山郡的笑话。但这些孩子脸上的笑容,自信,意气风发,又美好的让人嫉妒。这次出去航海,便有十个喜欢造船和喜欢地理的学生跟随。“想要做成大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者缺一不可。”潘小安每夜书写到深夜。他把自己所认知的基本理论,都写在纸上,汇集成书。但他唯独没有在语言和汉字上下功夫。这些启蒙教育,古人做的可比他好。之所以孩子受众少,是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件耗费银钱的事情。便是潘小安让适龄孩子免费来学,很多家庭也舍不得浪费这一个劳动力。而要想改变这些人的观念,说不如做。只有让他们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的观念才能慢慢改变。但这个过程,就是经过一千年也难以扭转。所以,潘小安对这件事并不执着。思想观念的形成,还需要引导,但那是要等到站在高处的时候才可以做。潘小安现在还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想要寻觅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来帮他,更是难遇也难求。潘小安写书的时候,并不避讳秀珍。他知道,秀珍已经将他的很多手稿抄了出去。对于秀珍的做法,潘小安反而有些高兴。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方法就是,自己看书本十遍也记不住,但考试时瞄上一眼别人的答案,就会记好久。潘小安很希望能有人拿着这些手稿,去钻研去探索。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意识,一种氛围,很多事物才能从量变到质变。但在今晚,潘小安决定要找秀珍聊聊天。“珍娘,你且等一下。”秀珍一愣,她不知道潘小安要找她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