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湘王朱柏等人也是远远的和朱允熥对视,隔空都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朱棣骑在马背上,身姿依旧挺拔,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凝重。他眯着眼,目光紧紧锁定城头上的朱允熥。心中暗自思忖:“咱这大侄子,如今倒是有了几分王者之气。”“处理吕氏之事如此果决,看来不可小觑。”他想起之前对朱允熥的印象,不过是个有些稚嫩的皇室子弟,可如今站在城头上的朱允熥,浑身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朱棣心中既有对朱允熥的警惕,又有一丝好奇。他想知道朱允熥接下来会有何举动,自己又该如何应对。“若是他妄图借机打压我们藩王,我朱棣可不会坐以待毙。”“可若他有合作之意,倒也不妨听听他的说法。”朱棣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缰绳,马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紧张,不安地踏着蹄子。宁王朱权微微皱着眉头,他看着朱允熥,心里想:“这朱允熥今日之举,已然震慑住了不少人。”“他这般强势,是想对我们藩王开刀吗?”“我虽无心与朝廷为敌,但也不能任由他拿捏。”朱权深知藩王与朝廷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今朱允熥的表现让他有些捉摸不透。他既担心朱允熥会采取强硬手段削减藩王势力,又希望能在这场对峙中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方式。“但愿他不是个刚愎自用之人,否则大明又将陷入动荡。”湘王朱柏则是一脸冷峻,他的嘴唇紧紧抿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朱允熥。他心中暗自惊叹:“他刚刚处决了吕氏等人,现在又与我们藩王对峙,他到底有何打算?”朱柏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犹豫,他不想轻易卷入纷争,但也不会在威胁面前退缩。城墙下,装扮成老农民的朱元璋,也是感觉自己的心跳在加快。他站在人群之中,眼睛紧紧盯着城头上,心中思绪万千。他看着朱允熥,心中满是欣慰与担忧交织的复杂情绪。“允熥这孩子,真是让朕又惊又喜。”“他处理吕氏之事,颇有朕当年的风范。”“如今面对藩王,又如此沉稳,看来是成长了不少。”朱元璋在心中暗自赞许。他想知道,朱允熥会说什么。这个孙子在处理吕氏之事上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敢与睿智。现在面对藩王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但同时,他的担忧也如影随形。“这些藩王,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允熥虽然表现出色,但他毕竟年轻,经验尚浅。”“若是与藩王们谈崩了,大明必将陷入内乱,这可是朕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他又想到自己的身份,是否要提前露面。“朕若现在表明身份,或许能暂时镇住他们,可这也可能打乱允熥的计划。”“这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威望,可能会因为朕的插手而大打折扣。”“但要是不露面,万一局势失控,那朕辛苦打下的大明江山可就要遭受动荡了。”这关系着接下来大明会如何,更关系着,他要不要提前露面,摆明身份。他的手在袖子里微微颤抖,那是他内心紧张的表现。但他的脸上依旧保持着老农的憨厚模样,只是眼神中透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忧虑。朱允炆心中此时已经被愤怒占据。他的眼神中燃烧着怒火,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想:“朱允熥,你这个可恶的家伙,都是因为你,我的母亲才会被处决。”“她虽然犯了错,但她始终是我的母亲。”“你如此残忍,现在还想和藩王们谈判,你想把整个大明都掌控在你的手中吗?”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朱允熥的仇恨,觉得朱允熥是这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但如果朱允熥和藩王们谈崩了,他们打起来就好了。”“最好是朱允熥被藩王们打败,甚至被杀死。”“那样的话,我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为我的母亲报仇。”他迫切的希望朱允熥和藩王们谈崩,然后双方继续打下去,杀了朱允熥。是朱允熥让他失去了母亲,让他陷入如此境地,他的心中满是仇恨。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心情复杂。方孝孺皱着眉头,心中想道:“这琼王殿下,虽然处理吕氏之事大快人心,面对藩王也颇有威严。”“但他毕竟是造反登基,这于礼不合。”“我一生尊崇儒家之道,这正统之事犹如大厦之根基,不可动摇。”齐泰则是一脸的无奈,心里暗自思忖:“琼王殿下他登上皇位的方式实在难以让人接受。”黄子澄咬着嘴唇,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如果朱允熥知道他们三人心中的想法,只会说。朱允熥:“你们在想屁吃!做什么梦呢?朕才不需要你们的辅佐!”“想辅佐朕,你们配吗?”双方谁也没有先派使者谈话的意思。城头上,朱允熥静静地站着。他的身后是刚刚执行完枪决的血腥场景,面前是虎视眈眈的藩王们。风在城墙上呼啸而过,吹起他的王袍衣角,发出猎猎声响。藩王们那边,也是一片安静,只有马偶尔的嘶鸣声打破沉默。气氛十分的严肃。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下方的百姓们则是纷纷议论起来。“这陛下和藩王们对峙起来了,可如何是好。”“要是谈崩了,咱这金陵城又要不得安宁了,这兵荒马乱的,咱们老百姓可怎么活。”“这两边要是真的起了冲突,那肯定是一场恶战。”“咱就盼着他们能好好商量,别起冲突,这大明的天下刚安稳没几年,可禁不起再折腾了。”“咱们老百姓啊,不图别的,就图个安稳。就怕他们打起来,到时候受苦的还是咱们老百姓。”“我看这事儿啊,复杂得很。”“这要是谈不拢,真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儿。”“今日之局面,实难预料。”“不论如何,我等百姓但求太平盛世,免受战乱之苦。”“古之圣贤云:‘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战乱一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我只希望双方都能以大局为重,放下个人的恩怨和利益,为咱大明的百姓着想。”“毕竟,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之中。片刻后,藩王联军这边把张玉派来进行谈话。张玉独自一人骑着马来到了城墙抬头望去,城墙上的士兵们严阵以待,他们手持兵器,眼神警惕。而站在最前方的朱允熥,那王袍上精致的刺绣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更增添了他的尊贵与威严。张玉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说道:“燕王派我来传个话,让我问一问琼王殿下,你要干啥?”他的声音在城墙下回荡。在燕王朱棣等人眼中,哪怕朱允熥已经登基了,但他们依然没有认可朱允熥的皇位,依然称呼其为琼王。朱允熥听到张玉的话后,表情没有丝毫的波动。他微微侧头,给了赵谦一个眼神。赵谦心领神会,向前一步,他站在城墙边,大声说道:“陛下也让我问问,燕王等人想要干啥?”“要是想继续打下去,那就打,我们奉陪到底,要打多久就打多久!”赵谦的声音在城墙上空回荡,传得很远很远,让城墙内外的人都能清晰地听到。张玉听到这话,并不觉得朱允熥这是在说大话。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一场涉及诸多因素的博弈。长时间拉锯打下去,藩王们反而不利。从装备方面来说,朱允熥有着更为精良的武器装备。再看粮草补给的速度,朱允熥这边可以通过海路不断地运往金陵。相比之下,藩王们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他们的军队分布在各地,虽然兵力众多,但要把粮草和装备集中起来,需要经过漫长的陆路运输。陆路运输不仅速度慢,而且途中还可能遭遇各种意外情况。张玉则是继续问道:“打如何?不打又如何?琼王总得划个道出来,把话说明白一些才行。”他的表情严肃得像一块冷峻的岩石,眼睛紧紧盯着城墙上的赵谦,眼神中透着一种执着和坚定。他希望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个答复对于藩王联军来说至关重要。他知道,自己此次前来的任务不仅仅是传达燕王的话,更要弄清楚朱允熥的意图,以便燕王等人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此时,城墙上和城墙下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赵谦和张玉身上,那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紧张和担忧。他们的对话将决定着大明的命运走向。士兵们握紧了手中的兵器,百姓们也停止了议论,大家都屏住呼吸。赵谦回答得也很干脆,“张玉将军,这些不是你我能够说的,还是让燕王朱棣等藩王来吧。”赵谦站在城墙之上,双手抱于胸前。他深知这种涉及藩王与朝廷核心矛盾的大事,不是他们这些下属能够涉足的。张玉听到赵谦的话后,嘴唇微微动了动,想要说些什么。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睛里闪过一丝犹豫。他在藩王联军中也是一员得力战将,平日里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此刻却被赵谦的话堵得有些不知所措。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赵谦的话确实有道理。这种事确实不是他这个级别的将领能够参与的。真正的决策大权掌握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藩王手中。他刚准备拨转马头回去禀告,就感觉到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只手拍在他肩膀上的力度适中,却让他心中一惊。他迅速转身,看到了独自前来的燕王朱棣。朱棣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出现了。他身着一身精致的战甲,战甲上的纹路如同蛟龙盘旋,彰显着他的尊贵身份和不凡气势。他的脸庞轮廓分明,犹如刀削一般,透着一种坚毅和果敢。张玉和朱棣既是上下级,也是多年的战友,彼此亲密无间。他们之间的默契已经到了只需一个眼神即可心领神会的程度,无需多言。张玉看到朱棣后,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和安心。他恭敬地往后退了一步,站到了朱棣身后。朱棣抬头看向城墙上的朱允熥,笑着问道:“大侄子,咱来了!”朱允熥也是笑着说:“四叔,多年不见!”朱棣回应道:“是呀,这么多年了。”“咱实在没想到,你会做出这么一番大事业。”“真是给咱,还有其余的藩王们好大一个惊喜。”他的表情带着一丝调侃,但心里却在想:“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这一路走来到底有多少手段是咱还不知道的?”“看来得小心应对才行。”紧接着,朱棣继续说道:“不过咱也得谢谢你,要不是你,大哥的死,咱一辈子都要被蒙在鼓里。”他想起了自己的大哥,那个曾经温和善良的太子。和大哥在一起的岁月,是他这辈子最安心,最踏实,最痛快,最肆无忌惮的日子。可惜……这一切再也回不去了。要是大哥还活着,他何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朱允熥十分淡定的说道:“那是我爹,他的死因我自然得查明白。”这话说完,两人继续沉默下来。周围的空气仿佛也随着他们的沉默而变得凝重起来。片刻后,朱棣继续说道:“大侄子,咱想知道,你到底是个什么想法。”朱棣的眼神紧紧盯着朱允熥,他的眼睛一眨不眨,像是要把朱允熥看穿。他的眼神中带着一种探究和期待,他想要从朱允熥的眼神中找到答案。他心里在想:“这小子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他提出的条件肯定不会简单,可不管怎样,咱得先听听看,再做打算。”他知道,接下来朱允熥的回答将决定着藩王们与朝廷之间的关系走向。这关系到他们的权力、地位,甚至是生死存亡。所以他必须要弄清楚朱允熥的想法。朱允熥的回答也很干脆:“很简单,第一:认罪认错,承认起兵勤王是错的!“第二:说朱允炆的问题,说他削藩不对,说他针对朕,朕起兵是被逼无奈!”“第三:承认朕的皇位,现在跪下称呼朕为万岁!”朱允熥的声音响亮而清晰,他的眼神坚定地看着朱棣,没有丝毫的退缩。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就像高高在上的君主在俯视着臣子。他知道自己的要求很苛刻。但这是他巩固皇位必须要做的!他要所有人都知道,皇权不可侵犯,皇帝不可侵犯!犯了错,就要跪下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