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藩第二年,便平定了大庸县蛮夷之乱,继而将大庸县改为流官县。
在此之后,朱桢可谓是军功甚重。
十八年,与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平定铜鼓卫、思州等地蛮夷叛乱。同年,又平定靖州、上黄诸蛮夷之乱。
二十年更是征讨云南,活捉阿鲁秃。二十二年为宗人府右宗人。二十四年征讨西蛮,二十七年先后平定道州、全州叛乱。二十八年又定桂阳山寇。
而就在去岁洪武二十九年,朱桢还亲帅兵马,平定芦溪、黔阳诸洞蛮夷叛乱。
可以说,在大明成年就藩的宗室亲王里头。
朱桢的名头虽然比不上九边藩王,但其军功却一点不输于九边诸如秦王、晋王、燕王等兄长。
朱桢敏锐的察觉到,今天的事情应该是不简单的。
带着几分好奇,朱桢便听码头前栈桥上的官吏已经呼喊了起来。
行驶在江面上的船队,也已纷纷降下船帆,降低船速。
前头有快船从船队里脱离出来,快速的向着码头栈桥靠过来。
运兵战船则是簇拥着一艘旗舰,在万众瞩目之下缓缓的靠进到了栈桥里。
战船刚刚停靠在栈桥里,斜梯便已经被放了下来。
一队亲军护卫率先走到码头上。
随后才是朱允熥领着普定侯陈桓走下战船。
“臣等参见皇太孙殿下。”
刚刚站定的朱允熥,便见朱桢已经领着在场的湖广道官员躬身行礼。
朱允熥快步上前,一把托住朱桢的双臂。
“六叔不必如此大礼,这一次侄儿奉旨领兵出京,路过武昌,却是要叨扰六叔,好让将士们能休整几日。”
朱桢已经年过三十,却是神貌俊朗,英气勃发。
他只是摆摆手,笑道:“早先就接到了消息,都司衙门也已经在城中清出军营,好让京军的弟兄们安歇几日。地方就在王府东边,离着近,有什么事你住在王府也能知晓。”
那边几名应当是湖广道三司的官员,也顺势上前,说着武昌城已经将一应事务都给安顿好,只等大军入驻。
朱允熥自是欣然接受。
正等朱桢要领着朱允熥、陈桓等人入城,一直落在角落里的锦衣卫官兵,却是闪身上前。
“臣下,锦衣卫武昌府百户官,参见太孙殿下。”
朱桢微微侧目扫了一眼上前的武昌府锦衣卫百户,知道这是有事情要说了。
而周围的湖广道官员们,还沉浸在迎驾皇太孙的喜悦之中,只等着这一次能趁机招待好皇太孙,好看看借此能不能让皇太孙赏眼看中。
朱允熥却是眉头一挑。
锦衣卫衙门不单单只在应天城里,天下各道府县也都有些人手布置,只不过像武昌府这样的湖广道治所城池,才会有百户官设立。